美貿易代表頻頻對中美貿易強硬表態,美國用“砸自己的腳”來威脅中國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林日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李雪 陳康 王偉】美國貿易代表戴琦近兩天接連大談中美貿易,聲稱強迫勞動是“粗野補貼”,給了中國不公平的貿易優勢,美國將使用包括關税、強迫勞動商品進口禁令等貿易工具與之抗衡。顯然,就在美方宣稱中美高官即將“在短期內”就經貿問題舉行拜登政府上台後的首次接觸前,美國頑固堅持特朗普時期對華貿易施壓的政策,並企圖借所謂的人權等問題,把貿易問題政治化。不過,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拜登政府仍堅持在貿易上對華施壓的政策是“看不清形勢”。新加坡學者、前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撰文建議美國政府立即終止對華貿易戰,並稱這是國際社會的期望,也是美國必然要作出的選擇,美國沒有第二條路可走。有中國學者也對《環球時報》稱,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3年多以來,幾乎所有的經濟數據都表明,美國在貿易戰上已經輸了。實際上,現在着急的是美國。美聯儲濫發貨幣,造成美國債台高築,同時美國物價也在飆升,失業率大幅增加,保持對中國輸美商品的高關税政策,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峯13日重申,單邊加徵關税措施不利於中國,不利於美國,不利於世界。

美欲借人權進行貿易施壓

美國貿易代表戴琦12日和13日接連兩天出現在國會參眾兩院舉行的對華貿易政策聽證會上。路透社稱,戴琦13日在眾議院籌款委員會的聽證會上稱,人權是拜登政府貿易政策的核心之一,而強迫勞動是“粗野補貼”,並且給中國不公平的貿易優勢,美國可以使用包括關税、強迫勞動商品進口禁令等貿易工具與之抗衡。戴琦對議員們有關用貿易手段來“對抗中國對新疆、香港的人權侵犯以及對台灣的威脅”作了回應,並特別強調要使用“強迫勞動商品進口禁令”這個法律工具進行應對。“美國之音”稱,有議員在聽證會上問抵制北京冬奧會是否也可以作為貿易工具,戴琦稱將與國務卿布林肯就此進行討論。

此前一天,戴琦參加了參議院財政委員會的聽證會。她呼籲對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作出修改,以保護美國更多產業,或“用於談判的籌碼”。

“應對中國競爭新工具”,德新社14日稱,美國發起貿易戰並沒有給美國帶來好處。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貿易逆差達6787億美元,較2019年增加17.7%,創2008年以來新高。尤其是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税,許多專家認為受害者實際上是美國公司和消費者。因此,美國希望用新的工具來對抗中國,那就是所謂的人權問題。這可能引發美中新的政治衝突。

《韓民族新聞》14日稱,美國貿易代表戴琦近來頻頻在貿易問題上對中方強硬發聲,是因為拜登政府重新確定對華貿易政策正進入收尾階段,因此戴琦的言論引發外界高度關注。報道稱,戴琦的強硬姿態表明,未來不排除中美在經貿領域繼續硬碰硬的可能。不排除美國將人權等當作一張貿易牌來打,要麼以此為藉口增加對華貿易的新壁壘,要麼讓它成為對華貿易談判的施壓工具。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何偉文1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把貿易和人權、勞工權利掛鈎,是美國民主黨一貫的主張。説到底,戴琦是企圖借用所謂人權問題,把貿易問題政治化。可以説這是完全不專業的做法。接下來美國肯定會在新疆等問題上給兩國經貿關係製造事端,對於這種做法,我們必須給予堅決的回擊。

何偉文説,必須指出,中國向來承認勞工權利,我們加入了國際勞工組織。但中國依照的是國際規範而不是美國的標準。美方必須清楚,美國標準不代表國際標準。

美國用“砸自己的腳”來威脅中國

戴琦近來頻頻對中美貿易強硬表態,被認為是企圖在中美高官就經貿問題舉行拜登政府上台後首次接觸前對華施壓。戴琦日前在英國《金融時報》舉行的一場在線活動上稱,她預計將“在短期內”與中國高級貿易官員接觸,以評估兩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執行情況。她稱:“我期待與中國同行的正式會面,評估他們的表現並權衡他們要説的話,推動我們的意向並鋪設一條前進的路。”

路透社稱,拜登政府正在全面審查對華貿易政策,包括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以及如何處理特朗普留下的對華貿易政策遺產。上次美國全面審查對華貿易政策是在16年前。

自3月中旬上任以來,美國貿易代表戴琦一直不贊成取消令部分美企叫苦不迭的對華關税。戴琦曾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承認,(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税可能會給美企和消費者帶來損失,但政府不準備在近期內取消加徵的關税,因為“沒有一個談判者會放棄談判籌碼”。

“美國要想清楚,什麼是對美國更重要的長遠利益?與中國打交道什麼更重要?是美國人民的利益,還是美國的霸權?”新加坡學者馬凱碩13日在出席一場有關中美關係主題的論壇時,呼籲拜登政府放棄前政府的對華錯誤認知和政策。馬凱碩稱,大國競爭的根本不是軍事,而是經濟,然而美國至今沒有搞清楚這一點。“現在美國人總是兩手空空地對其他國家説:‘你們必須勇敢面對中國,讓我們團結起來。’中國人卻表示:‘我們想幫助你們修建公路、橋樑或港口。’美國怎麼可能讓其他國家放棄真正的利益,為美國犧牲同中國的關係?”

馬凱碩此前還在新加坡《海峽時報》撰文稱,美對華加徵關税和制裁措施未能達到目標,拜登政府應儘快結束特朗普發動的對華貿易戰。馬凱碩再次強調,這些措施既沒能傷害中國,更沒有幫助美國工人或讓美消費者受益。拜登政府如不取消這些措施,就好比在威脅中國説:“如果不聽我的,我以後還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貿易戰既不好,且美國又輸了”

對美國貿易代表連日來的強硬表態,中方態度顯得十分淡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峯13日表示,中美經貿關係本質是互利共贏,雙方應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彼此合理關切。

何偉文對《環球時報》説,中美貿易戰3年來,美國經濟遭受的損失遠比中國方面要大得多。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發表的報告,貿易戰在2018-2019年使美國GDP降低約0.5%,規模相當於1080億美元,損失24.5萬個就業機會,家庭實際收入減少880億美元,美國公司市值損失1.7萬億美元。該報告還預計,如果中美貿易戰持續下去,今後5年美國GDP將合計減少1.6萬億美元,就業崗位將減少73.2萬個。

何偉文説,相比之下,貿易戰雖然在最初的時候對中國產生了較大影響,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對美出口強勁反彈,今年一季度更是遠遠高出美國加徵關税前的2018年一季度。這説明中國商品的無可替代性,説明中美產業鏈不是美國政客想拿就能拿掉的。

實際上,現在着急的是美國。美國濫發貨幣,造成債台高築,同時物價飆升,失業率大幅增加。勞工部12日公佈的4月CPI同比上漲4.2%,刷新13年來的高點。美國4月非農就業人口僅增加26.6萬人,遠遠低於市場預期。與此同時,美國11日的海運數據顯示,4月從中國發至美國的集裝箱增長了46.5%,且運費5月上旬比3月底上漲16%。顯然,美國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商品。

《華爾街日報》13日稱,在國會聽證會上,不少議員就對華關税問題向戴琦施壓。一些議員表示,關税正在損害他們所在地區的企業。議員們還要求貿易代表處恢復一個現已到期的程序,使美國公司能依該程序尋求對某些產品免除關税。報道還稱,經濟數據顯示,美國政府有關加徵關税將使“製造業迴歸”的説法,如今已經毫無聲響。

“貿易戰既不好,且美國又輸了”,美國專欄作家金德樂斯伯格12日在美國“輿論在線”網站撰文稱,特朗普在2018年時發推稱“貿易戰很好,且很容易打贏”,但是3年過後,事實證明特朗普在這兩個方面都錯了。對於任何一名理性的觀察家而言,美國輸掉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經濟對於世界經濟而言“太大也太重要了”,不能被簡單地排擠開。報道稱,目前疫情仍在美國肆虐,而中國成了唯一能夠滿足美國乃至世界醫療設備、辦公電腦和醫療設備需求的大國。    何偉文稱,美方不能拿中方在第一階段採購進度與是否取消加徵關税掛鈎。世貿組織專家組去年就裁定美國加徵關税違反貿易規則。第一階段協議也沒有這個條款。中國不需要為了讓美國取消關税做不必要的讓步。現在難受的是美國,他們進退兩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36 字。

轉載請註明: 美貿易代表頻頻對中美貿易強硬表態,美國用“砸自己的腳”來威脅中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