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開國上將宋時輪,先後娶親姐妹為妻,與姐姐結婚時妹才1歲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綜合


中國近現代社會走過了一段又一段激烈而動盪的歲月,人們的觀念和思想隨之幾經變遷,反映到生活中,婚姻戀愛就是最為明顯的表現。

開國上將宋時輪1907年出生,那時清王朝的夕陽還未徹底落山,1991年逝世,享年84歲,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光陰,見證了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到改革開放。

他也隨着時代和思想的變化,有過三段婚姻:有封建的包辦婚姻、有革命的紅色愛情,而第三段婚姻則頗為人稱道。

因為他的第三任妻子是第二任妻子的親妹妹,且這是他相伴26年的第二任妻子鄭繼斯的遺願。

父母之命

1925年,十八歲的宋時輪在長沙吳佩孚的軍官教導團學習,奉父母之命娶鄒氏為妻,婚後育有一女。


結婚剛一年,宋時輪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離開家鄉湖南去了革命氣氛濃郁的廣州。

宋時輪一直以來都是個進步青年,他的中學同學是左權,在家鄉他們就積極參加反封建活動,等他來到黃埔,學校尚處於國共合作時期。

許多教官是共產黨員,受他們的薰陶影響,進步青年宋時輪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後由黃埔政治教官張慶孚介紹,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不料,就在宋時輪入黨的三個月後,廣州熱情的革命氣氛瞬間成得陰冷,"四·一五"慘案發生了。

宋時輪因"共黨嫌疑"被捕,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也與結婚剛兩年的妻子離了婚。

這並不是無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已經是對一個女性很大的傷害了,宋時輪立志革命就要做好犧牲以及家破人亡的準備。

他不能再牽連這個沒有享受到婚姻自由的女人,已經有太多革命者的妻兒父母被敵人殺害的慘劇發生。

但不革命,所有人都將受盡苦難,所以他們選擇離婚,才是保護妻女不被自己牽連的最好選擇。

紅色婚戀

1940年,宋時輪來到延安養病和學習,先是入馬列學院和中央黨校學習,後任軍事政治學院軍事教員。

此時他已經是打過遊擊、經歷過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的老紅軍了,33歲帶個女兒,確實到了一個合適再娶的時候了。

當時的延安湧入了大批的進步女青年,多出身名門,有修養有知識,鄭繼斯便是其中一位。

她出生於廣東汕尾的豪門鄭氏家族,家族生意做到了廣州和港島,丫鬟、長工就有幾十人;不過這是一個進步家庭。


家族中有當地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有紅軍、搞過地下電台的大學生,鄭繼斯耳濡目染,接受了許多進步思想。

由於國民黨敵對派對革命的叛變,她的家鄉和家人都受到了殘害,於是她來到廣州投奔堂姐,並在逸仙醫院高級護士學校唸書。

她在廣州開始參加抗日救亡的革命活動,擔任過地下聯絡站護士,營救過革命同志,那一年她也不過是個剛成年的女孩,卻十分堅強勇敢,對革命充滿激情。

入黨一年後,鄭繼斯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她也到中央黨校學習,1941年,25歲的鄭繼斯與34歲的宋時輪結婚了。

延安時期的婚戀很有特色,需經組織批准男女二人才能成為夫妻,夫妻二人首先是革命同志然後才是生活伴侶,基調是紅色的,充滿了理想和信念。


女青年們抱着一腔熱血來到延安,其實並不願意很早結婚,變成"回到家庭了的娜拉",但由於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鄭繼斯剛到延安時男女比例為30:1,

女青年們常會被男人"圍追堵截",有的為避免各路糾纏,不得不早早結婚,丁玲在《三八節有感》中就敍述了她們婚姻的困境。

鄭繼斯是到延安四年後才結婚的,足以證明宋時輪是她的意中人,而非任選一位男子草草了事;宋時輪革命資歷久、又是幹部,年紀也不太大。

於絕大多數女青年而言,這樣的男人在延安是非常好的結婚對象,他卻離婚十多年才與鄭繼斯再婚,可見鄭繼斯也是他的意中人。

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又彼此充滿好感,兩個人走到了一起,成為了一對恩愛的夫妻,鄭繼斯的賢妻美名更是遠揚。

雖在優越環境下長大,鄭繼斯卻全然不嬌氣,吃苦耐勞、艱苦樸素,把家打理得很像樣,自己的工作也乾得很出色,沒有成為"回到家庭了的娜拉"。

宋時輪與前妻的女兒叫宋蘭英,後改名為宋先志,鄭繼斯對她的照顧無微不至,她曾向人談起:"蘭英這孩子從小失去父母的愛,我應該多付出一些愛給她。"

哪怕二人又有了一個女兒,也未對大女兒有半點虧待。新中國成立後,宋時輪率部參加抗美援朝,並勸大女兒也參軍報名抗美援朝。

父女並肩保家衞國,這是多麼光榮的場面啊,但大女兒在東北出了車禍,腰部受傷住院治療,沒能入朝,她心裏也難過極了。

父親不在身邊,鄭繼斯承擔起照顧大女兒的責任,不僅在生活上予以關切,還關心她的心理和情緒。


宋先志年少時過得苦,沒接受多少教育,鄭繼斯就幫她找學校,鼓勵她認真讀書、積極入黨,像親生母親一樣關心呵護她。

大女兒對於鄭繼斯的付出也很感動,她説:"父親説繼斯媽媽對我這麼好,是因為他們夫妻關係好。我看不完全是,還因為繼斯媽媽品德高尚,政治素質、思想修養高,我真有福!"

相互取暖

宋時輪於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但在接下來的動盪之中,他被戴上了許多"帽子",被説成"三反分子"。

因粟裕將軍力保他才免遭撤職,但宋時輪為人剛正耿直,自然吃了不少苦頭。就在這苦悶的環境之下,宋時輪又遭到了一個命運的重擊。

愛妻鄭繼斯患癌於1967年底去世了,年僅51歲。

結婚二十六年,夫妻二人攜手並肩患難與共,穿過日本侵略者的槍彈,踏過國民黨反動派的陰霾,略過朝鮮戰場的冰雪與炮火,以為今後將在一片光明中白頭偕老,卻怎也沒料到,妻子在悽風苦雨中先走了。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他深知戰爭的無情,做好會先妻子而去的犧牲準備,殘酷的沙場上將軍沒有倒下,歸來妻子卻已不能再相伴。

宋時輪陷入了長久的思念與悲痛中。鄭繼斯去世前,交代丈夫把自己27歲的妹妹鄭曉存接來北京,多多照顧保護她,言外之意便是希望他能將妹妹娶為妻。

一向善解人意的妻子在離世前提出了這麼"無情"的請求,宋時輪此時覺得很是為難。他與鄭繼斯結婚時妹妹才一歲。

現在要妹妹成為自己的妻子,年齡、觀念、生活習慣差距太大,這未免太不合適了;他也對鄭繼斯情深難忘,沒有半點再娶的心思,更何況此時自己前途未卜。

幾年過去了,宋時輪還是獨身一人,他的處境沒那麼艱難了,看見未來的曙光後心也漸漸寬了,於是他把鄭曉存接來北京,覺得自己至少應該承擔起照顧妻妹的責任。


彼時瘋狂的環境之下,親朋好友間相互揭發檢舉並不是個例,甚至有至親之人也互不信任、落井下石,宋時輪是戴過"帽子"的人,飽嘗了冷眼與冤屈。

但鄭曉存完全相信他是個好人,鼓勵他、肯定他,給他在肅殺的困境中帶去很多温暖。

鄭曉存出生在炮火紛飛中,家中多人遠赴他鄉投身革命,父母又年邁,十分渴望温情;卻不幸正值青春妙齡卻撞上動盪的時代。

姐姐早逝,內心更是悽苦。兩個被寒風吹得瑟瑟發抖的人不再計較年齡、不再介意別人的眼光,抱在一起相互取暖。

於是,二人漸漸產生了感情,不久就結婚了,了卻了鄭繼斯的遺願。1976年二人的女兒出生,因為當年夫妻倆年齡相加是110歲,於是給女兒取名宋百一,1991年,走過84個春秋的宋時輪逝世。


以現代人的眼光,娶自己妻子的妹妹是件遭不少人唾棄的事,但回到當時情景再看,宋時輪與鄭曉存白頭共老,在時代的荒唐中也沒有放棄對人性、對情感的追求,怎會不令人感動?

鄭繼斯更是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她對婚姻愛情的理解超越了小我和佔有,一個十多歲就投身革命的女子,不可能是一個封建婚戀觀的捍衞者。

之所以將妹妹託付給丈夫,是擔心自己深愛的兩個人獨自承受不住風霜摧殘,望二人可互相取暖共渡難關,二人確實也沒有辜負她的苦心。

在宋時輪的三段婚姻、尤其是與鄭家姐妹的這段美談中,可以看到的是愛情更深厚、更純真的一面。

雖然古今詩文多詠誦愛情的纏綿,但愛情、尤其是婚姻,除了風花雪月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和同舟共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