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裏,總能聽到有人説那麼一句話:這車不夠完美。
類似的觀點,其實是有些“偏激”的,千百年來,人尚且無完人,車當然也沒有“完美”之車,只能説,這台車不符合你心中理想的樣子,才會有那麼多吐槽:這發動機要是自然吸氣的就好了、這變速箱要是6AT就好了、這懸架不是扭力梁就好了......
彷彿聽到了車企在説:
此前就有個有意思的話題,説的是15萬左右要買台運動型轎車,結果似乎每台好車都有“瑕疵”。
比如,思域動力強,但用的是CVT變速箱,部分人覺得運動型轎車就應該用AT或者雙離合變速箱;
而昂克賽拉的動力系統調教一流,可惜後懸架用的是扭力梁,沒辦法,有人就是覺得獨懸一定比非獨懸好;
至於領克03,它動力夠強,變速箱也不是CVT,並且是獨立懸架,但15萬上下,又只能買到1.5T三缸車型。
消費者們就納悶了,車企為啥就不能造出一台大家心裏覺得“完美”的車型呢?另一方面,汽車為何就不能像電腦一樣自己“組裝”,屆時想要啥配置、啥硬件都是自己説了算,如此一來,消費者不都可以享受到自己心中的“完美”車型?
有意思!如果你喜歡這個品牌的外觀設計,喜歡那個品牌的內飾風格,再把自己中意的三大件拼合在一起,豈不美哉!
有了這麼個diy思路,相信屏幕前的你已經腦洞大開了,比如大家公認的本田發動機好、愛信變速箱好、大眾底盤質感、調教好,那麼就把這三家之所長結合到一起,打造出一台牛X的車型,對吧?
並且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打造出偏向不同的車型,如運動型、舒適性、性能型、越野型、平順型、節能型等等,就像電腦一樣,那硬件配置,如你所願,並可以根據預算和價格進行調整。
想法是美好的,但現實總是殘酷的,因為汽車與電腦、手機比起來,要複雜太多太多。
首先,汽車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外觀設計、內飾做工等表面的東西還好説,但這三大件的匹配和調教,可是十分考驗車企功底的,不同品牌車型的整體風格也大不相同。
比如,豐田車開起來是一個味,大眾車開起來又是另一個味,這個“味”是車企從誕生之初就積累而來的,比較難改變,因此如果把兩家不同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底盤結合在一起,就難免會“串味”,到時可能1加1不但沒有大於2,反而會小於2。
在研發一款新車的時候,車企就已經給這台車定了一個基調,它是注重運動、注重舒適或注重節能,基調定了之後,三大件等各方面都會圍繞這個關鍵詞來走。
舉個例子,現代菲斯塔的調性無疑是“運動”和“激情”,它劍指思域,所以其1.6T發動機壓榨出204馬力,匹配上7擋雙離合變速箱,再佐以激進、年輕的外觀造型......因此,菲斯塔只要顧好激情就OK了,那些還對舒適性、油耗等精益求精的消費者,自然就覺得它不夠完美。
另一方面,某個品牌的某個細分部分也許很強,但這個部分若是離開了整體,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比如,寶馬車型上的ZF8AT變速箱,兼顧運動和舒適性,屬於相對“完美”的變速箱,但ZF的8AT變速箱,其它品牌車型也有在用,為什麼卻難以達到寶馬車型的效果?這其中,與發動機的匹配和調教才是奧秘。
豐田車型上的愛信6AT變速箱也是如此,現如今也有國產車在用愛信變速箱,但大家想想,其整體效果是不是仍不如豐田車型?
要跨品牌去打造一台自己心儀的車型,談何容易。
先不説各品牌之間的專利壁壘和技術封鎖,就算這樣的車打造出來了,相信成本也是不低的,至少普通消費者還是會覺得貴,要把這些牛X的“配件”買齊,再完美地“組裝”起來,沒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最後還是想想就好。
當然,大師也不想只給大家潑冷水,跨品牌的diy很難,但品牌內的diy已經是有車企在做了,比如國內的上汽MAXUS,用户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和搭配自己喜歡的外觀內飾、動力配置等,可以説是間接參與到了生產環節,與傳統的“車企生產什麼、消費者就只能買什麼”相比,已經是一種進步。
不知道大家可否還記得汽車“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大師覺得,如果其中的“智能化”和“共享化”能夠變得更加廣義,那麼未來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組裝”一台汽車,就不再是夢想!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