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行為

早年間遊戲廳流行的時候,曾被社會指責為"孩子殺手",因為孩子沉迷於打遊戲,就顧不得學業了。現在也同樣如此,手遊的流行,讓孩子接觸遊戲變得更容易了。然而究竟有多少孩子是因為玩遊戲而被毀掉的呢?其實遠沒大家想象地那麼嚴重,反倒是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才是孩子的真正殺手。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行為
著名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對1000名孩子做過調查,她發現現在的孩子多半有性格上的缺陷,而進一步的調查表明,那些在家裏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概率更是高達一半以上。其中有25%的孩子表現出"自卑、抑鬱"的情緒,另有22%的孩子表現得很冷漠。這些有性格缺陷的孩子,是很難適應當今社會的,因為他們的社交能力非常堪憂。
如果説遊戲或者玩具是孩子的殺手,那根據李玫瑾教授的調查,父母的責罵簡直就是核武器了。可又有多少人像關注孩子玩遊戲、玩玩具一樣來關注這件事的呢?恐怕很少吧,絕大多數父母甚至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行為
比起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的殺傷力更大
很多人都會憑感性認為肢體暴力的傷害力要遠遠大於語言暴力,所以不少家長都會堅持不打孩子,但罵孩子則是家常便飯。這種想法其實是錯的,因為語言暴力會隨着施暴者與承受者關係的密切程度而指數上升。試想一下,是被一個陌生人罵一頓更讓人生氣,還是被朋友罵一頓更讓人生氣?毫無疑問是後者吧。而父母則是孩子最親密的人,相應的,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傷害程度也會達到頂點。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行為
語言暴力引起的傷害容易被忽視,更是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肢體暴力會帶來肉眼可見的傷害,所以真正動手打孩子的父母還是極少的,畢竟"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嘛。可是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卻多是隱匿的,這就容易讓家長忽視它的存在。所以經常罵孩子的家長,根本不覺得自己給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從而讓語言暴力的危害變得越來越大。
性格缺陷對人生的影響,遠比很多人想象地要大,它才是毀掉大多數孩子的元兇。所以説,與其指責遊戲或者玩具毀了孩子,還不如多把目光放在父母身上,正是父母的不當行為,才讓孩子的人生變得一片灰暗。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行為
以平等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容易對孩子語言暴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父母其實根本沒有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交流對象,更沒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大家不妨想一想,你對孩子説的那些傷人話,是否會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其他人,尤其是其他成年人説?可見,只要父母時刻以平等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在親子交流中把孩子的尊嚴放在首要位置,自然就可以避免很多語言暴力了。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行為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要對孩子抱以不合理的期望
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個人的優秀是多方面的,但卻很少有人能集諸多優秀於一身。這就意味着,你的孩子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現得很出色,在其他方面卻表現得差強人意。比如姚明小的時候,文化成績不是很理想,籃球卻打得很出色。沒有哪個孩子是完美的,如果父母總是盯着孩子的缺點看,對孩子抱以不合理的期望,不但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壓力,也會耽誤他在優勢領域裏的發展。倘若當年姚明的父母沒有把他轉到專門學校去學籃球,而是像普通家長一樣強迫他上各種補習班,還會有今天的籃球明星大姚嗎?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行為
育兒重在育德,人格的健全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的基礎教育過於偏向分數,對孩子的其他方面卻少有要求,這就導致許多孩子變得"高分低能",人格缺陷更是普遍現象。其實一個人能否成功,學習成績只能起到一小部分作用,更多地則取決於他的為人處事。所以父母應該謹記:育兒重在育德,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從現在起,少一些語言暴力,多一些言語關懷。只有這樣,才能讓你的孩子充分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他也才會更有安全感,從而變得更加自信,也更容易成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7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行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