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76年發展至今,美國也就兩百來年曆史而已。試問有多少人在初聞美國曆史如此短,卻能在當今成為最強國時,感到詫異?答案必然是很多,可事實就是如此。曾經靠殖民統治的大英帝國,領土面積一度達到全球陸地面積的25%,人類有效記載歷史中最龐大國家必屬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其實也是從大英帝國殖民的北美十三州,通過反抗獲得獨立發展而來。
所謂天下之大,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縱使曾經大英帝國領土上每時每刻都有太陽照射,終究也會“日落”的一天。加之二戰後民族主義運動大範圍興起,便有了如今的英聯邦。説到底,北美十三州的獨立,其實只是反對殖民統治的開端。
1976年7月4日,華盛頓在費城發表《獨立宣言》,美利堅合眾國至此成立。截至今時今日,該國發展史不過243年。除開一些被強制分離出來的國家外,美國的歷史儼然沒什麼看頭,但人家就是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崛起,靠的是什麼?是百姓團結?軍隊戰鬥力強大?還是領導層引導有方?以上因素必然有關,但最重要還是“購買”和“戰爭”靠譜。
所以才有美國就是靠“戰爭財”發家致富一説。甚至還會為了賺錢,同時向兩個對立國出售武器,並且還一個勁地鼓勵雙方死磕到底。俗語有講:天下沒有密不透風的牆,事關兩國戰事走向,甚至延伸到地區局勢風雲,美國此舉終究還是被揭露出來,史稱“伊朗門事件”,最終還造成嚴重政治危機。
隨着人類朝着科技時代發展,石油、天然氣資源重要性不斷凸顯,擁有大量此資源的海灣地區戰略意義也越發凸顯。1980年的伊拉克靠着石油貿易,已然發展得不錯,經濟和軍事力量都有較大進步,一度自稱“世界第三強國”。
於是看中了海灣地區資源,想謀求在該地區霸權的伊拉克,打起了伊朗的主意。9月22日戰爭打響,一打就是8年,直到1988年8月20日才停止,史稱兩伊戰爭。
8年的兩伊戰爭,最終並沒有分出個高低,只落得雙方皆宣佈勝利之局。但戰爭期間,雙方投入兵力、財力可謂龐大。從1984年4月份開始,更是演變成一場消耗戰,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你打一槍我還一炮。在巨大消耗之下,雙方都必須加大引進裝備力度。
伊拉克經濟實力強大,很早就和美國達成軍貿協議。只要伊拉克想要肯出錢,美國都一一奉上,戰機、坦克、槍支大炮通通都賣。或許型號在美軍手裏,大多都是淘汰款,但對於伊拉克軍隊來講足矣,況且敵人還是當時軍事實力並不高的伊朗。但尷尬的就是,美國不僅見錢眼開,還什麼錢都賺。
1979年美國駐伊朗大使館,遭遇當地學生佔領一事後,美伊兩國友好關係驟降。因此伊拉克壓根沒想過,伊朗還能從美國手裏買到武器。直到1986年一家名為《船梔》的小雜誌,將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的名字,寫上刊文後,“伊朗門事件”昭然若揭。從該雜誌相關新聞可知,早在5月份時麥克法蘭就有和伊朗高級官員有過接觸,很快伊朗便收到從美國秘密運輸而來的戰機零件、彈藥等。
原來也正是因為7年前的大使館事件,美國便對兩國軍售來了個一刀切,此後伊朗早前從美國購買武器裝備便陷入無法維護,大量零件老化狀態。
眼見戰爭不見停息,伊朗便開始和美國重新接觸。相關接觸和交易,本是秘密狀態下展開的,美伊應該都沒有想到會有被公之於眾之時,至此震驚整個西方。
據悉,兩伊戰爭期間美國賺了得有千億美元,更讓外界唏噓不已。而此事也被稱“伊朗門事件”,甚至被視為美國政治醜聞中的一樁大事件,可見國與國之間還是得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