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身價上億的快感一國家3顆雞蛋1萬億,大街隨處可見成捆鈔票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綜合


沒有錢是一件很慘的事,但是金錢過剩卻未免也是一件好事。

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國家,這裏的人幾乎每人手裏都有上億財產,每天光花出去的錢就是好幾十億,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意外的是,他們的祖國仍舊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

這個國家就是坐落在非洲的津巴布韋。

津巴布韋這個地方,是世界上通貨膨脹最嚴重的地兒。在這津巴布韋,錢就跟貨物一樣,大街上隨處可見成捆的鈔票,因此有人開玩笑説,這個國家窮的只剩下錢了。

津巴布韋的人們,大多數都處於赤貧狀態,他們每日賺到的收入甚至連自己的一日三餐都無法保障。但在津巴布韋的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就是錢了。當這裏的人出門購買物品時,結算方式都是按以捆為單位的鈔票計算的,例如買三顆雞蛋就要一萬億,相當於好幾捆鈔票,坐一次公交車是三萬億,相當於十幾捆鈔票,甚至司機都懶得數。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這是因為,津巴布韋元不值錢,是全球範圍內價值最低的貨幣之一。

那又是為什麼這個國家的通貨膨脹會到達如此地步呢?

早在19世紀的時候,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浪潮,殖民思想遍佈西方國家。津巴布韋也也不例外,成了列強的目標,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津巴布韋原材料、產物豐富,英國便將津巴布韋作為原料產地,這個非洲的小國家因此也長期受到英國殖民的掠奪和剝削。

二戰以後,西方列強因為戰爭的原因,元氣大傷。加上非洲人民的獨立意識覺醒,津巴布韋的人們也意識到,不能再這樣被英國繼續剝削下去了。於是津巴布韋非洲人民聯盟和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相繼成立,在非洲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津巴布韋終於實現了自治,再又由自治獨立為津巴布韋共和國。

獨立以後的津巴布韋,社會、政治漸漸穩定,經濟也正在緩慢的發展,而且津巴布韋的工業相當發達,曾被成為泡影非洲工業大國。


但好景不長。由於長期處於殖民統治之下,深受殖民思想的影響,這裏的大多數社會財富都握在了白人寡頭的手裏,發達工廠均屬於白人的產業。土地,尤其是土壤肥沃的優質土源都被白人農場主佔有,社會上大多數高端物資也都是白人使用。這樣的社會狀況既不公平也不被津巴布韋人民所接受,社會矛盾一觸即發,貧民與富人之間的社會矛盾、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種族矛盾也被激化。

為了解除矛盾,2000年,津巴布韋政府推出“土地改革”運動。這個政策的本意是希望能通過土地改革,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兩級問題,降低社會矛盾。但是這個計劃的實施步驟卻是由政府收購或者徵收屬於白人的土地,然後分給沒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的黑人農民。這樣的政策自然不被白人所接受,社會和種族矛盾沒能被解決,反而變得更加劇烈。


而且津巴布韋的政府內部也有很多問題,大部分政府內部的人都跟英國等西方國家有着經濟聯繫,跟西方利益掛鈎。實質上就是英國安插在津巴布韋的“代理人”。

這個土地改革贈策觸犯了英國在津巴布韋的利益。於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此為由,開始干涉津巴布韋的內政,對其實施經濟制裁。

在這種狀況下,津巴布韋社會內部矛盾變得更加尖鋭,政局十分混亂;而外部又遭受西方國家的制裁。社會發展一落千丈,燃油、生活必需品極速短缺,通貨膨脹率迅速增長。津巴布韋也因此陷入了政治、經濟的雙重危機之中。經濟嚴重下滑,才有了後來成為世界上通貨膨脹最嚴重的國家。

為了應對這樣的危機,津巴布韋政府決定通過加大貨幣的印發,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税收等多種方式來解決問題。以此來增加政府收入,縮小通貨膨脹。

但是由於過度發行紙幣、印刷鈔票,而且政府尚未意識到由於英國制裁導致的物資短缺問題,沒有及時得到解決,通貨膨脹再一次擴大上升。


貨幣貶值的速度直接超過了政府印發鈔票的速度。

2008年,津巴布韋的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

經濟全面崩潰,財政、金融和税收等關鍵部門已經停止運轉,水電、通訊、醫療、教育等社會公共管理部門幾乎癱瘓,大量人口逃往鄰國。

好在2009年2月,津巴布韋政府推行了新的貨幣政策來改變目前的狀況,停止使用津巴布韋幣,而採用以美元、歐元等9種貨幣為主的多貨幣體系。經濟狀況也逐步趨於穩定。

在此之後,津巴布韋又推行了債券貨幣,這一政策使得投資者們對政府又有了信心,企業逐步發展,經濟狀況不斷好轉。

從津巴布韋的事例可以看出,導致津巴布韋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是其政府推行的失敗的貨幣政策,社會問題也不容小覷。甚至津巴布韋曾在2008年發行過100萬億面額的貨幣……


在津巴布韋坐一次公交車是30萬億津巴布韋元,換算成人名幣是3.5元,由此可見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率之高。

同樣狀況的還有非洲的索馬里等地區。因為濫發亂印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率狂飆直升。甚至有些國家的地方專門設立貨幣市場,通過買賣貨幣,賺取差價。

當你想體驗一把“億萬富翁”感覺的時候,可以選擇去這些地方走一走,只需花不到十塊人民幣,就可以換的一堆的紙幣,體驗手握大把鈔票,“身家上億”的感覺,過一把億萬富翁的癮。

文/劉白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