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北京公交車上都會上演拾金不昧、幫扶老弱病殘的好人好事。就在昨天的學雷鋒日,北京公交集團客四分公司584路乘務管理員將13萬元現金和一個兩萬元存摺原封不動地送到失主手中。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3月5日下午,倪江華擔任乘務管理員的車輛由頤和山莊開往大鐘寺方向。17時30分左右,車輛行駛到海淀黃莊北站附近,倪江華巡視中在一個老年人專座底下發現一個手提袋,手提袋內有個紙盒子,紙盒內有13萬元現金和兩萬元存摺一個。
按照公司規定,倪江華第一時間上報隊長,並和駕駛員李新威妥善看管,執行完駕駛任務後立刻趕到首站上交遺失財物。事發後,83歲的失主賈先生也在西北旺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找到了場站。在民警的見證下,賈先生清點了遺失財物,一分不少。
“感謝感謝!你們拾金不昧,真是好樣的!”賈老先生激動地握着乘務管理員倪江華和駕駛員李新威的手説,這筆錢對他很重要,是要去銀行裏存起來的,年紀大了記性不好,遺落在了公交車上。
10車隊書記李八一告訴記者,這兩位職工平時表現就非常優異,都是黨員,也都當過兵,“他們做好事可不是偶然的!”記者瞭解到,公交集團內部已經對兩位職工進行了獎勵。
延伸閲讀 錢包裝滿錢 更易物歸原主
假如你丟了一個錢包,裏面沒有錢或裝滿錢,你覺得哪種情況下錢包被歸還的可能性更大?大多數人猜的是沒錢的錢包,因為撿到的人覺得無利可圖,就會歸還失主。然而,最近一項刊登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會讓你大吃一驚:在世界各地,如果錢包裝滿了現金,人們更有可能把它歸還給失主。
這項研究由瑞士蘇黎世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研究人員開展,分別在40個國家進行了持續3年的社會學實驗,結果發現,如果錢包裏沒有現金,40%的人會退回丟失的錢包;當錢包裏有少量的現金,這一比例上升到了51%;而如果錢包裏有大量現金,72%的人會把它還給失主。且這一規律似乎沒有文化差異,在40個國家中,38個國家的人都表現出類似的“拾金不昧”行為。
這一切貌似與“人是利己的”觀念背道而馳。研究人員自己也感到驚訝,他們還邀請了200多名普通人和經濟學家對錢包歸還結果進行預測,結果所有人都“失算”了。那到底是什麼驅動人們做出了拾金不昧的行為?研究人員認為利他主義起了作用。
除了在錢包裏面放錢,研究人員還進行了一項附帶實驗:一些錢包裏有錢和一把鑰匙,而另一些錢包裏沒有鑰匙。結果顯示,人們更有可能歸還有鑰匙的錢包,這表明他們歸還的部分原因是對失主的“損失”深有體會,替失主着急。
自我形象也起到了關鍵作用。研究人員在幾個國家進行了調查,讓人們想象一下丟錢包、撿錢包的場景。總的來説,人們認為擁有不義之財相當於偷竊,而這會破壞他們對自己的道德認知。
這項研究成果表明,人類確實關心別人的福利,也不願意把自己視為小偷。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北京日報客户端、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