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從阿富汗“光榮撤退”的計劃泡湯,但美國拜登政府表現得似乎無所謂,而是把更多精力花在如何紀念“9·11”事件20週年上。
“9·11”恐怖襲擊深刻影響了美國曆史走向,給美國社會留下巨大創傷和痛苦記憶。多年來,美國各種紀念活動數量多、創意足,但多數活動強調“以暴制暴”的軍事反恐,缺乏從深層次反思美國“越反越恐”並相繼從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泥潭鎩羽而歸的原因。這種思維灌輸讓有識之士感到擔憂,美國《大西洋月刊》直言,“光靠暴力,美國人保護不了自己”。
突出軍人“犧牲與奉獻”
歷次“9·11”紀念活動,美國國防部參與度最高,力度也最大。今年也不例外。五角大樓除了在官網開設專門紀念網頁,把當年被恐怖分子駕機衝撞五角大樓時所喪生的遇難者姓名、照片和簡歷一一列出外,還將在現場舉行盛大的紀念儀式。在2019年的紀念活動中,時任總統特朗普及“第一夫人”梅拉尼亞、前總統小布什、前國防部拉姆斯菲爾德等到場,並獻了花圈。
圖説:五角大樓“燈光致敬”。GJ(下同)
去年因疫情肆虐,五角大樓“9·11”紀念館無法對公眾開放,國防部一年一度的紀念活動依然如期舉行,時任國防部長埃斯珀和參聯會主席米萊到場,儀式參加者只限於國防部部分官員,遇難者家屬只能通過網上直播觀看。當天,五角大樓曾經遭到飛機撞擊的那一側懸掛出一面巨型美國國旗,上午9時整,開始宣讀在五角大樓所有遇難者的姓名,每個名字被宣讀時都有鐘聲敲響。9時20分,埃斯珀和米萊在五角大樓紀念堂入口處敬獻花圈並致詞,埃斯珀向遇難者親屬説,“任何言語都無法撫慰你的悲傷,任何措施都難以彌補你的損失,任何紀念都不能填補這一空白。但請相信,你的親人不會白白犧牲”。9時37分,進行30秒鐘默哀並奏響軍號。
除了白天的紀念活動外,2020年美國防部還在晚上新增一項紀念活動,就是在五角大樓頂部安裝照明裝置進行“燈光致敬”。這些裝置是“隧道至塔”基金會提供的,由44個獨立的7千瓦氙氣燈泡組成,集中擺放成一個正方形,可以在夜空射出一個藍色光柱。這一“燈光致敬”9月9日晚9時11分首次點亮,至9月11日每晚點亮。
圖説:紐約紀念廣場上的鮮花和氣球。
今年的9月11日,美國國防部將一如既往地舉行紀念活動,重點突出美國軍人為20年反恐戰爭所付出的“犧牲與奉獻”,表現“海外戰功”的官方紀念館也對公眾恢復開放,“隧道至塔”基金會、退伍軍人和消防員團體會組織以“永遠不會忘記”為主題的音樂會、步行、賽跑、騎行等活動。
截至8月4日,美國軍事相關人員新冠累計感染人數為318759人,是2020年11月底117736人的近三倍,死亡385人,較2020年11月底的129人增幅近200%,隨着德爾塔變異株在美國快速傳播,美國累計死亡病例已超過65萬。俄羅斯《新時代》週刊呼籲,在緬懷逝者的同時,包括五角大樓在內的美國行政部門應理性組織紀念活動,保證公共衞生安全,同時更要真正反思“後9·11時代”的美國“到底是更安全,還是更危險”?
主題還在強調“打打打”
“9·11”事件後,美國國會很快通過決議並立法將每年的9月11日確定為“愛國者日”。在這一天政府部門要降半旗致哀,同時鼓勵美國民眾在屋內外懸掛國旗,在上午8時46分(世貿中心北塔遭到撞擊)、9時03分(世貿中心南塔遭到撞擊)、9時37分(五角大樓遭到撞擊)、9時59分(南塔倒塌)、10時03分(93號航班墜毀)和10時28分(北塔倒塌)這幾個時間點默哀。
多年來,以反恐名義長年征戰的美軍在紀念活動方面不遺餘力,因為他們要解決士兵“為何而戰”的心理問題。這些年,考慮到大量士兵來自“90後”甚至“00後”,他們在恐怖襲擊發生時年齡尚小或還未出生,難以感同身受,因此美軍基地舉行的紀念儀式上除了奏響軍號、鳴放禮炮、敬獻花圈、集體默哀等常規紀念活動外,還會邀請“9·11”倖存者進行分享。
2020年,美國空軍參謀長詹妮弗·韋爾奇和美國陸軍人力資源司令部人事管理局局長愛德華茲准將分別參加斯科特空軍基地和洛克斯堡的紀念活動,分享當天在五角大樓的親身經歷。愛德華茲回憶:“當時我們正在看新聞,突然五角大樓一聲巨響,走到庭院中看到空中升起一團黑煙,一架攜帶數千加侖燃料、重達18.2萬磅的飛機撞穿五角大樓四號走廊和五號走廊之間的最內圈外立面,震耳欲聾的爆炸彷彿要把整個大樓掀翻,隨後火焰從房頂噴出,有十層樓那麼高。”
此外,美國西點軍校預備學校的學員每年還會在9月10日和11日參觀紐約“9·11”事件紀念館和博物館。安東尼少校稱:“學員們可以看到因撞擊而扭曲的鋼樑,聽到倖存者回憶當天經歷的錄音,這些讓那次恐怖襲擊對學員而言變得更加真實,不再只是新聞或故事而已。”
不過,所有紀念活動的主題集中於懷念逝者與片面強調“犯我者雖遠必誅”的報復,可對於美國因何深陷“恐怖漩渦”以及海外公民、財產屢屢遭襲從未深刻反思。官方一再強調美軍是“按照規則”作戰,“需要遵守戰爭法,而極端組織卻不是這樣”。言下之意,美軍要以更大的暴力、更少的約束去跟一支小規模的敵人較量,“這究竟帶來勝利,還是災難?”法國國際關係學者讓-保羅·貝特貝茲質問。
事發地建起紀念場館
“9·11”事件後,美國在各個事發地點建起紀念場館,紐約世貿中心遺址附近出現佔地超過3萬平方米的國家紀念廣場,除了“9·11”事件專題博物館外,還將“雙子塔”倒塌後殘留的地基改建成兩個深達6米、各佔地4000平方米的方形紀念水池,四周刻上死難者的姓名,水流沿着四壁傾瀉池底,成為北美地區最大的人工瀑布。
美國國防部在受襲地點附近建造了紀念園,這是美國第一個“9·11”事件國家紀念園。2002年,紀念園向社會徵集設計方案,在1100多份設計方案中,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基思·凱斯曼和朱莉·貝克曼兩人共同完成的作品飽含對罹難者的緬懷悼念之情,最終因“構思巧妙、非常走心”而勝出,他們兩人也在此過程中結為夫妻。
圖説:五角大樓“9·11”紀念園。
這座耗資2200萬美元的紀念園坐落在五角大樓遭受飛機撞擊一側的西南方,散佈着184張懸臂式長凳。這些長凳是專門為在五角大樓遇襲時喪生的184位遇難者而設,其中包括77號航班機組成員及乘客59人,國防部工作人員125人。長凳按照年齡順序排列,從年僅3歲的德納·法爾肯伯格到71歲的退役海軍上校約翰·亞姆尼基。長凳的主體框架由不鏽鋼製成,凳面則為光滑的花崗岩,每個長凳的末端都銘刻着一位遇難者的姓名。在紀念長凳的朝向上設計者也是費盡心思,有的背對五角大樓,有的則朝向五角大樓。這樣當參觀者站在77號航班遇難者紀念長凳前時,遇難者姓名會和遠方的天空融為一體,而駐足國防部遇難者紀念長凳之前時,遇難者姓名則會和五角大樓同時映入參觀者眼簾。每張長凳下面還有一個清澈見底的小水池,裏面裝有照明設施,每天日落之後到次日黎明前水池裏的燈都會點亮,映照出長凳的拱形輪廓。
紀念園中種了85棵楓樹,每到秋天掛滿紅色的楓葉,在風中沙沙作響,與長凳下水池中的潺潺流水聲一起,訴説着對遇難者的哀思。此外,紀念園中還建有一面高度逐漸升高的牆,這面牆被稱為“年齡牆”,代表了20年前在此處遇難者的年齡。
形成“軍事凱恩斯主義”
某種程度上,這些紀念設施體現了美國軍事部門的不安意識,貝特貝茲指出,在“9·11”之後,美國軍政系統為海外用兵的辯護,已簡化為“我覺得那裏有威脅,所有要先發制人”。更微妙的是,為了規避國際法,美國在國際場合都絕少使用“戰爭”概念,而改用“武裝衝突”的説法,要麼就以“9·11”受難者充當“擋箭牌”,以“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走一個”的蠻橫態度回應國際社會約束戰爭行為的呼聲。
貝特貝茲指出,20年反恐戰爭,已讓美國社會形成可怕的“軍事凱恩斯主義”,即政府通過增加軍費的手段來對抗經濟衰退,把海外戰爭和國防支出當成拉動經濟增長的“法寶”。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和墨菲曾在2002年“9·11”一週年紀念上發表《繁榮將在灰燼上升起》的報告,宣稱反恐戰爭將會使繁榮再度光臨美國。然而歷史是無情的,當美國迷信用武力避免“9·11”重演,那終將是一場幻夢,那場沒法實現的阿富汗“光榮撤退”就是明證。新民晚報記者 吳健 特約撰稿人 梁君 孫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