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多部門聯合發文明確各地要落實“健康碼”全國互認、一碼通行。消息一出,羣眾不僅紛紛點贊,也期待儘快落地。
一段時間以來,“一碼歸一碼”的局面讓許多跨地區出行人員頗受困擾。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國多地先後藉助疫情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憑證。廣州的穗康碼、深圳的深i您、南京的寧歸來……不同省市各自設置健康碼,在促進人員有序流動和復工復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對經常跨地區出行者而言,每到一地必須依靠當地疫情健康碼,提供相關行動軌跡後才能出入公共場所。看起來每個人只需拿出幾分鐘時間動動指頭,但反覆掃、反覆填,體驗感總歸不盡如人意。對此,不少人呼籲,“健康碼要能像身份證一樣全國通用就好了”。
在“一碼在手,通行全國”的呼聲中,此前各地其實也在探索推廣疫情健康通行碼互信互認互用。無論是國家政務服務平台於今年2月底推出的“防疫健康信息碼”,俗稱“全國碼”,還是部分省際之間鋪開健康碼互認互通,比如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實現健康碼互認和數據共享,京津冀地區通過北京健康寶互認健康狀態等,都是為了給羣眾提供便利、提高百姓出行效率。但客觀地説,“全國碼”的認知度和使用度並不高,部分省際互通互認也不能覆蓋所有地方,距離羣眾期待的全國範圍內“一碼通行”還有一定的差距。
人們不免感到疑惑,一個小小的二維碼,全國統一起來為什麼就那麼難?健康碼難以互認互通的難點,其實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各地疫情防控形勢和政策的不同。尤其是疫情之初,健康碼生成標準不一、不同省份的風險等級、響應級別和防控要求不同等,都在客觀上阻礙了健康碼全國化的進程。
羣眾不滿意之處,就是政策發力的方向。此次推進“一碼通行”藴涵着科學嚴謹、與民便利的防控理念。《關於深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的通知》不僅明確要求各地依託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落實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和規則,實現防疫健康碼統一政策、統一標準、全國互認、一碼通行,也關注老年人等特殊羣體,明確提出可採取識讀身份證、出示紙質證明、親友代辦或一人綁定多人防疫健康碼等替代措施,正是城市治理越來越精細化、越來越人性化的體現。此外,實現“一碼通行”,讓不同地域之間進行信息共享,實行數據統一管理,便於對密切接觸者以及有風險人羣進行查找和監測,有利於科學防控。
儘快破解“一碼歸一碼”的現實難題,讓羣眾出行更加便利,需要真抓實幹。近一年來,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我們防控經驗越來越成熟,對風險等級的認定越來越精準,推進“一碼通行”具備了可行的實踐基礎。各個地區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同向發力,打通地區之間的政策壁壘、信息壁壘,探索運用大數據新技術,注意保護好個人隱私,儘快推進與全國平台對接,切實提升老百姓的出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