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岸青
作為新能源市場不可忽視的一員,特斯拉最先提出了自動駕駛(如今應稱智能輔助駕駛)的概念,並且在這一條路上走到了極端,只使用純視覺方案——攝像頭+算法,不僅不採用雷達,馬斯克還對激光雷達評價道:“只有傻瓜才會用”。
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在結束沒多久的廣州車展上,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傻瓜”還真不少,據統計,目前已經量產或計劃量產的激光雷達車型多達10多款,把今年看做是“激光雷達量產元年”也不為過。
其中的“老大”自然要數沙龍汽車了,甚至放言“4顆以下,請別説話”,全球首次搭載的四顆激光雷達使其成為了金字塔尖上的存在,而阿維塔11、廣汽埃安LX Plus新款和威馬M7以3顆的數量優勢緊隨其後,小鵬P5和小鵬G9分別搭載了兩顆,小米更是直接投資了一家激光雷達製造公司——禾賽科技,而其他車企也或多或少的加入了激光雷達陣營。
造價太高、難以普及
在激光雷達這件事上,特斯拉和國內車企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馬斯克棄用激光雷達自然有他的見解,而國內企業選擇激光雷達自然也不是冒然為之。兩者截然不同態度的背後,是激光雷達自身鮮明的優缺點對比。
其實從廣州車展上這些搭載了激光雷達的汽車售價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搭載的數量越多,該車的價格也就越貴。毋庸置疑,造價高就是激光雷達最大也最為致命的一個問題。
據調研結果報告,目前激光雷達的均價在1000美元左右,哪怕沙龍汽車使用了華為96線混合固態激光雷達,成本造價低至500美元一顆,但直接四顆起步的造法,生產一台車,在輔助駕駛中就要花掉一萬兩千塊的成本,而這僅僅是智能系統中的一小部分。
為了將輔助駕駛提高微小的一點級別,卻要付出如此高的成本,對於國內車企來説,造價永遠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刀,激光雷達的高成本就註定了他只能出現在高端品牌的身上,而且這些品牌還要為此付出大代價。
技術性能更高級
既然造價貴、成本高,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車企選擇它呢?當然是因為激光雷達自身的技術特性,貴是貴了點,但是用起來真香啊。激光雷達屬於一種集光、機、電一體化的精密傳感器,內部有數百個細分器件,這也是他造價高的原因。
高價位自然帶來的是高享受,相比於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激光雷達可更準確獲取目標的三維信息,而且分辨率高、抗干擾能力強、探測範圍廣。毫不誇張的説,他完全可以充當駕駛者的“眼睛”,利用激光束來測量周圍環境物體的距離和方位。
而車企紛紛玩起了數量攀比,自然是因為市場往往將搭載激光雷達數量多少視為產品競爭力強弱的指標之一。在傳統的認知概念裏,車輛搭載的傳感器數量與車輛的智能化成正比,傳感器搭載的越多、汽車自身算力就越高,也就意味着更智能。
數量越多越好?
這麼好用的東西,那豈不是越多越好?為什麼最高才四顆呢?除去要考慮系統承載力、避免堆積過多導致卡頓之外,當然還是折在了它的造價上,車企如果一味的追求技術提高,而不考慮產品的成本因素和適應市場程度,那麼註定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對於這樣的高科技產品,消費者自然應該是支持的,但基於它的高成本造價,大家在享用科技的同時,不免要為此花更大的買單費,有些得不償失。
但據最新消息稱:國內被廣泛看好的華為96線激光雷達在成本方面不斷給到大家驚喜,在產能不斷提升之後,華為96線激光雷達的報價有望從500美元逐步降低至200美元。
寫在最後:
無論何時,物美價廉都是受人民所喜愛的,對於激光雷達這種具有無限潛能的產品,我們不妨抱以期待,等造價成本降下來的那天,等車企將產品與技術找到一個平衡點,更高級別的智能輔助駕駛一定會走進千家萬户中,給更多人們帶來智能出行體驗。
注: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