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俄烏雙方進行了首輪談判。從雙方表態看,分歧不小,但雙方已找到未來達成共識的要點,同意近期舉行下一輪談判。
而在談判會場之外,交鋒仍在持續。俄烏軍事衝突並沒有停止,同時包括致命性武器在內的大批西方軍火正運往烏克蘭,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從經濟到外交的制裁也都在加碼。
首輪談判分歧不小 俄烏雙方有何訴求?
這次談判中,俄烏雙方提出的訴求可以説是針鋒相對:俄方要求的是,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主權,解決烏克蘭非軍事化和非納粹化問題,並且保持中立地位。烏克蘭則要求俄羅斯撤出所有軍隊,包括從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撤出。
雖然首輪談判沒能達成任何實質性成果,但雙方表示,已經找到未來達成共識的要點,並同意進行下一輪談判。和平,仍然需要共同努力和相向而行。
俄烏首輪談判 立場差距較大
一波三折之後,俄烏雙方實現了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開始以來的首次對話。從種種信息來看,談判雙方的互信仍然有待加強。俄烏之間相向而行的道路依然漫長。
俄羅斯代表團在談判結束後表示,雙方已經找到了未來可能達成共識的議題。
俄羅斯代表團團長、俄羅斯總統助理 梅津斯基:我們剛剛與烏克蘭代表團方面,結束了大約5個小時的談判,我們詳細討論了日程中的所有事項,找到一些雙方預測可以達成一致立場的議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雙方同意,繼續推進談判進程。下輪會談將於未來幾天內,在白俄羅斯和波蘭邊境進行。我們已經同意了在下次會談之前,每個代表團,特別是高級成員將就涉及下次會談的所有方面與各自政府協商。
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則在談判後指責俄羅斯方面在談判的過程中依然保持軍事行動。
烏克蘭總統 澤連斯基:談判的同時,我們還在被轟炸和炮擊,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我認為俄羅斯是在試圖向我們施壓,不要浪費時間了。
俄烏雙方的首次談判,雙方各自提出的談判條件針鋒相對,俄羅斯方面要求烏克蘭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主權、烏克蘭去軍事化、烏克蘭政府去納粹化並保持中立狀態,而烏克蘭方面則要求俄羅斯撤出所有軍隊,包括從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就是談判的地點戈梅利。俄羅斯方面一開始建議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舉行談判,但遭到烏方拒絕。而烏方提出的一些北約國家首都,包括華沙、布達佩斯等,也是俄方不能接受的。最終,雙方達成妥協,選擇在白俄羅斯靠近烏克蘭的邊境地區戈梅利舉行談判。
選定戈梅利後,烏方代表團以出於人身安全考慮為由不願直接前往,而是繞道北約國家波蘭進入白俄羅斯境內,因此原本從基輔出發220多公里的路程變成了1000多公里,這也導致俄方代表團在經過等待後先行離開談判地點,後經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再度斡旋,談判才最終成行。
即將再談 俄烏是否可能彌合分歧?
首輪談判結束後,俄烏的軍事行動仍在持續。對於即將到來的第二輪談判,雙方是否有可能彌合分歧?俄烏戰火是否還會繼續蔓延?我們來看特約評論員蘇曉暉的解讀。
特約評論員 蘇曉暉:俄烏首輪談判結束,而烏克蘭方面表示並沒有達到預期,但同時,也沒有達到俄羅斯方面的預期。但是,首輪會談還是展示出一些積極的因素,是具有建設性的。首先,從細節來説,雙方談了五個小時,説明進行了細緻的溝通,並非一言不合、拂袖而去。另外,俄烏雙方還約定繼續談,談判地點將設在波蘭和白俄羅斯的邊境。説明雙方亟於進一步的溝通。從地點的設置來説,也希望照顧到更多的舒適度。從目前來看,談判的前景不能過分樂觀,形勢錯綜複雜,雙方的溝通會遭到一系列的挑戰,邊打邊談很可能會成為雙方談判的常態。在首輪談判過程中,雙方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停。在未來,軍事行動進行當中,雙方在明確立場的同時要彌合分歧。現在,烏克蘭提出的條件非常清楚,希望俄羅斯停火撤軍。而對於烏方提出的要求,俄羅斯也要開出條件,俄方的條件也比較清晰,首先希望承認俄羅斯對於克里米亞的主權以及烏克蘭的中立地位。俄方的關切並不是解決當前的危機結束軍事行動,而是希望克里米亞問題不再成為橫亙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不可逾越的門檻,不要再一提及克里米亞就造成西方對俄羅斯一致的譴責,造成制裁的不斷加碼。另外,烏克蘭地位的問題則涉及未來歐洲安全整體框架的問題,是俄羅斯關注的重中之重。所以,雙方在彌合分歧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目前來説,各方形勢錯綜複雜,談判氛圍尤為重要。邊打邊談本身就很複雜,加上個別國家,尤其是美國不斷地挑動局勢、煽風點火,讓談判氛圍進一步惡化,必然使談判難上加難。當前,國際社會應當給俄烏談判營造更加良好的環境,堅持用外交途徑來解決根本矛盾。
西方軍事援助烏克蘭 包括致命性武器
在俄烏交戰的同時,有些勢力人不在戰場,卻用軍事“援助”在戰場外搭起了第二戰場,試圖用制裁的手段從外圍施壓,來影響和主導戰場局勢的變化。
就在談判當天,美國媒體釋放消息,稱首次批准美直接向烏克蘭運送“毒刺”防空導彈,用於擊落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美方正努力進行相關安排。談判當天,歐盟也通過了兩項總價值為5億歐元的援助措施,向烏克蘭提供包括致命性武器在內的裝備和物資。
援助+制裁 為何卻拒設禁飛區?
俄烏衝突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身影無處不在,無論是對烏克蘭的聲援、軍事援助,還是對俄羅斯的加碼制裁。但是,當烏克蘭提出要美國和北約在烏克蘭上空設立禁飛區,他們卻拒絕了。他們並不想跟俄羅斯發生直接衝突。為什麼?一邊攛掇一邊拒絕加入,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俄烏衝突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特約評論員 蘇曉暉:大家看得很清楚,在俄烏局勢緊張的過程當中,美國始終在煽風點火,但美國還要把自己偽裝成和平護衞者的形象,這種做法當然是非常虛偽同時也是有險惡用心的。很明顯,美國正在打造對俄羅斯得更加堅固的反俄陣線。首先,美國使用的是金融、經濟方面的措施:從SWIFT系統中拉黑俄羅斯的銀行、金融經濟手段不斷地收緊,讓俄羅斯在長期發展中遭受到更多的困境,這是一個既定的、明確的目標。同時,美國向歐洲增兵,使北約成員國提高軍費,把北約打造成美國手中的利器,同樣是非常的明顯。德國等歐盟國家現在對俄羅斯都出現了施壓的態度,在某種程度配合美國的動向。甚至,美國東亞的盟友日本也加入對俄的制裁進程中。但美國的陰險在於,只隔岸觀火,卻極力避免捲入大國之間的戰爭,美國利用烏克蘭和歐洲對俄羅斯進行更多的消耗,在此過程當中,美國希望儘可能地保障自己的利益、擴大自己的利益,這就是現在美國正在玩的一套把戲。
烏克蘭危機 美國和北約難辭其咎
美國國內的一些人士就指出,如今發生的烏克蘭危機,美國與北約難辭其咎。
曾經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稜鏡”監控項目的記者格林沃德近日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北約東擴到了俄羅斯家門口,而美國的政客們在過去這些年裏,忙着煽動極端敵視俄羅斯的情緒氛圍,沒有與俄羅斯進行外交接觸來緩和局勢。
曾曝光“稜鏡”監控項目的記者 格林沃德:我們本應盡一切努力來避免這場戰爭,現在我們應該盡一切努力來緩和局勢,現在能做的,也就是克里姆林宮的立場,是北約保證不將烏克蘭納入其中,烏克蘭也要作出這樣的承諾,但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沒有這樣做。
格林沃德還表示,現在美國的輿論環境不允許説這樣的話,但事實上美國現任政府的一些官員多年前就有過類似表述。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中情局局長威廉·伯恩斯2008年擔任美國駐俄羅斯大使時曾給華盛頓發回一份備忘錄。備忘錄中寫道,“烏克蘭加入北約是俄羅斯領導層(不僅僅是普京)最無法容忍的一條紅線”,“我發現沒有人不認為烏克蘭加入北約是直接挑戰俄羅斯的利益。”
美國知名學者諾姆·喬姆斯基2015年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指出,北約一路東擴到俄羅斯的家門口,在俄羅斯邊上佈滿所謂“防禦性武器”,但其實是“進攻性武器”,所以俄羅斯不能再容忍烏克蘭加入北約。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在2015年發表的一番言論中也指出,烏克蘭面臨的危機應該歸咎於西方。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 約翰·米爾斯海默:我認為現在的情形是,西方讓烏克蘭走上了一條沉淪的道路,破壞烏克蘭,我提倡的政策是,讓烏克蘭“中立化”,然後在這一基礎上建設烏克蘭的經濟,讓其遠離俄羅斯和北約的地緣競爭,這才是對烏克蘭人最好的結果。
西方“謊言帝國”在信息戰領域對抗俄羅斯
自2月24日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以來,各種信息層出不窮,美國等西方國家仰仗龐大的宣傳機器,針對俄羅斯的各種信息戰逐漸升級。
集體陣亡?蛇島士兵:我還活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4日發佈了一段據稱是錄製於烏克蘭蛇島的音頻。
聲音來源:俄羅斯軍官,這是一艘軍艦,這是一艘俄羅斯軍艦,我建議你放下武器投降,以避免流血和傷亡,否則,你將被炮擊。
聲音來源:蛇島上的烏克蘭士兵,俄羅斯軍艦,去你的……
隨後,錄音戛然而止。當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宣佈,蛇島的邊防軍在戰鬥中英勇犧牲。西方媒體藉機大肆報道:“去你的”烏克蘭蛇島士兵戰死前告知俄艦。澤連斯基説,反抗俄艦的蛇島士兵死後將追授英雄稱號。
然而,俄媒隨後便公佈畫面,稱這些士兵並沒有死,他們都投降了,將很快被送回到家人身邊。
封鎖對手的信息、釋放自己的信息煙霧彈、從而在戰爭中取得優勢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拿手好戲。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6日説,俄羅斯總統網站受到持續攻擊,“網頁頻繁崩潰”。俄羅斯國家杜馬網站、聯邦委員會網站當天也短暫出現網頁無法打開的情況。此前,今日俄羅斯通訊社24日曾報道説,自莫斯科時間24日下午5點起,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的網站就一直受到分佈式拒絕服務攻擊,其中大約27%的攻擊發起地址位於美國。
希拉里日前就公然慫恿黑客對俄羅斯發動信息戰,她還直言,“阿拉伯之春”時美國就是這麼幹的。
美國前國務卿 希拉里·克林頓:(黑客)可以通過網絡,來支持人們在俄羅斯街頭(抗議),我們在“阿拉伯之春”的時候就是這麼幹的,當時我是美國國務卿,我想我們還可以攻擊,(俄羅斯)政府機構的網絡。
早在阿拉伯之春時,美國就玩起了信息戰。當時,他們打出的旗號是“互聯網自由”。
所謂“互聯網自由”戰略是指希拉里·克林頓在擔任國務卿期間,大力鼓吹要在全球打造所謂開放、透明的互聯網。在美國看來,利用“互聯網自由”這一工具,既可以傳播美式價值觀,塑造於己有利的公共輿論,又可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對他國社會、政治生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一思路下,社交媒體在“阿拉伯之春”中成為顛覆者的重要工具。
時任美國國務卿 希拉里:對於美國來説,支持(中東)民主過渡進程,並非是理想主義,而是一種戰略性的必然需要。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員 賈裏德·科恩:毫無疑問(互聯網)技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加速器”。
美國國務院創新高級顧問 亞歷克·羅斯:(互聯網)就像一個“加速器”,傳統意義上需要幾個月,甚至數年的(政治)運動,被壓縮到了僅僅幾周。
(cqh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