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增進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增進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圍繞居家社區養老、就業擴容提質、智慧醫院建設等領域的民生關切,政協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補齊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短板
“近年來,我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關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部署,在推動醫養結合、產業化發展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農工黨河南省委會認為,根據國家標準和未來需求,我省部分地區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後,只有補齊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短板,才能與新時代養老服務產業發展要求相適應。
農工黨河南省委會建議,將養老服務人員技能培訓置於就業培訓、失業者培訓的優先位置,以城鄉社區“4050”婦女為主要對象,培養護理康復、家政服務等方面的養老服務人員;加強養老護理員的職業技能培訓,確保一線護理員全部持證上崗;擴大中、高級養老護理員培訓規模,提高護理員技能層次,開展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照護者技能培訓,滿足不同護理需求。
此外,要實施政策激勵,出台精準有效的補貼措施。在落實現有人才引進政策的基礎上,擴大養老服務專業人才薪酬補貼制度的覆蓋範圍,多渠道引進高層次養老服務產業人才來我省創業就業。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努力提高養老服務人才待遇,健全養老服務專業人員入職補貼、特崗補貼、持證獎勵和免費保險等激勵制度。還要強化輿論引導,積極選樹先進典型,廣泛宣傳養老機構和養老服務人員的先進事蹟與奉獻精神,提高養老服務行業的社會認同感和榮譽感,引導全社會理解尊重養老從業人員,營造人人關心和支持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努力讓每位老年人擁有“最美夕陽紅”。
提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質量
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使老年人在熟悉的家庭和社區環境中,得到就近、便捷、低成本的社會化、專業化服務和照護,是很受老年人歡迎的養老模式。
九三學社河南省委會建議,積極探索可推廣可持續的運營模式,進一步推動我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質量提升。進一步完善各級養老服務體制機制,出台居家和社區養老考評辦法,明確其公益服務內容,組建養老服務等級評定委員會或篩選合格的社會組織,實施質量監督管控。出台政府購買服務、財政金融支持、人才培養等配套政策,通過税收優惠、房租減免等,鼓勵企業開展品牌化、連鎖化經營。
支持“以大帶小型”模式,以街道綜合服務中心帶動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為轄區居民提供“機構+街道+社區+居家”四融合的鏈式養老服務。鼓勵“社區養老+”模式,探索開展“社區養老+醫療衞生、物業、家政、智慧家居”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模式。支持醫療衞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養老機構完善醫療健康服務,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能力。
推動信息監管平台建設,在政府主導、企業協助、多方參與的情況下,採用“平台+終端+服務”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家庭牀位、親情陪伴、遠程監測”等智能養老應用和服務。
推進智慧醫院建設
“近年來,我省加快智慧醫院建設,加速建立醫療、服務、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系統,新冠病毒感染髮生以來,預約診療、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等改善醫療服務的重要舉措,在滿足人民羣眾就醫需求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民盟河南省委會表示。
為進一步推動我省醫院的信息化程度和智慧服務水平,民盟河南省委會建議,進一步推動診療信息互聯互通,在全省範圍內建立市、縣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統籌推進醫聯體相關醫院管理、醫療服務等信息平台建設,推動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和信息共享,促進醫聯體內診療信息互聯互通。
同時,構建智慧醫院服務評價體系,根據患者及其家屬的評價結果對智慧醫療服務進行動態調整。加強各方組織保障。省級層面出台並完善智慧醫療發展宏觀政策,指導各級智慧醫療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智慧醫療的專業性、合規性和安全性。做好專業人才培育,對臨牀和行政人員進行智慧醫療相關技能培訓,引進醫學、統計學、計算機和經濟學等專業複合型人才,為智慧醫院發展儲備人才。
促進就業擴容提質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省工商聯建議,促進就業擴容提質,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激發市場活力,加快製造業產業體系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加製造業就業機會;支持就業容量大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在現代服務業中開發新職業、新崗位,進一步提高就業率。
提升就業質效,以市場、企業需求為導向,開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職業工種培訓,更好實現勞動力供給與用工需求有效對接;加強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樹立“先生存、再發展、先就業、後擇業”的就業觀念,充分調動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積極性;加大高校畢業生創業扶持力度,對符合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條件和擔保機構要求的創意或創業計劃,提供免擔保創業貸款,創業成功且經營穩定的可繼續享受其他優惠政策。
保障勞動力市場供需均衡,精準掌握勞動力市場供需動態變化情況,並納入一體化數據庫管理,提高勞動力配置效率;發揮線上招聘活動在用工單位和求職者之間的“穿線搭橋”作用,有效利用網站、微信、直播等網絡平台,確保招聘活動投放精準、開展及時,加快建設“高效靈活、開放共享”的勞動力市場,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
實現殘疾人就業無憂
“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是提高殘疾人職業技能和整體素質、促進殘疾人就業的有效途徑。”省政協委員劉延軍説。
劉延軍建議,要健全完善殘疾人職業教育工作體系,將殘疾人職業教育管理納入政府主導的職業教育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管理、多部門協同支持的管理體系。
根據市場需求、區域經濟熱點和發展趨勢以及殘疾學生特點,科學設置職業學校專業,探索開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教育,提升殘疾人職業技能。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快高素質“雙師型”甚至是複合型殘疾人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適當擴大普通高校特殊教育專業招生規模,培養適應特殊教育需要、具有職業教育能力的特殊教育師資。
多渠道、多形式保障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生均經費補助標準,保障殘疾人職業教育硬件建設、教師培養和其他工作開展,鼓勵吸引社會資源投入職業教育發展。
支持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加強殘疾學生職業技能培訓,鼓勵企業為殘疾人提供實習、見習機會,開展委培式、訂單式培養,促進殘疾學生職業教育與就業銜接,幫助殘疾學生實現“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愛琴
(來源: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