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荷蘭,你會想到什麼?風車、鬱金香,或者是同性婚姻,安樂死。在大家的印象裏,荷蘭就是一個風景絕美,充滿各類自由化的國家。然而,去過荷蘭的朋友都知道,荷蘭這個國家地勢很低,面積只有約4.2萬平方公里,人口1726萬人(2018年數據),還不及我國的一個省,屬於典型的西歐小國。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國,在17世紀卻創造了奇蹟,一躍成為海上霸主。當時的荷蘭有“海上馬車伕”之稱,就是這種霸主地位的生動體現。我們今天説説,荷蘭是怎麼崛起乃至稱霸的。
一
荷蘭位於歐洲眾多河流的下游靠海地帶,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在此形成了三角洲。三角洲區域出海方便,海運便利,但地勢較低,發展空間有限。荷蘭的正式國名叫尼德蘭王國,尼德蘭的意思就是“低地國家”,充分説明了這一點。我們以上説的是荷蘭本土,荷蘭在外還有兩個海外領地:阿魯巴和安的列斯羣島,這是殖民時代的產物,我們暫且不提。
在古羅馬時代,荷蘭只是“比利時高盧省”、“日耳曼行省”管轄下的一個區域,居住着高盧人和日耳曼人,到公元5世紀,發展成為查理曼帝國。在漫長而又黑暗的中世紀,荷蘭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到公元16世紀,西班牙統治荷蘭。西班牙人橫徵暴斂,實行殘暴統治,終於荷蘭爆發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到1579年,荷蘭北部宣佈獨立,現代荷蘭形成雛形。9年後,荷蘭成立聯省共和國,也就是將七個省份聯合。此時的荷蘭,與其説是國家,不如説是商幫,因為它賦予了商人階層充分的政治權利。
二
商業立國的荷蘭,要想生存只能向海洋謀求生存空間。事實上,不光荷蘭,當時的整個歐洲貴金屬流通吃緊,陷入了日益嚴重的通貨緊縮中。要想打破這種僵局,必須到海外尋求資源和市場,這才有了後來的新航線的開闢。
荷蘭還有自己的國情。荷蘭雖然靠海,但土地、礦產資源極為匱乏,至少在當時是這樣的。加之,荷蘭又處在英、法、德之間,周邊全是大國,荷蘭向外拓展無望,只好打起來海洋的注意。一是發展捕魚業;二是發展造船業;三是在大國之間周旋,發展海外貿易。無論哪種,荷蘭做得都比較艱難。比如發展捕魚業,就要和英國競爭;開展海外貿易,就要和西班牙和葡萄牙競爭。但是荷蘭也有自己的優勢,造船業極為發達,荷蘭船隻設計獨特,載貨量大,而且造價便宜,運費很低。
當時的海外貿易,除了滿足需求之外,一般都是武力主導、強權推進,説白了就是海盜行為。畢竟貿易活動缺乏國際法律的規範和約束。為此,荷蘭早在獨立時就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這些海軍,一來自衞,二來向傳統的敵國西、葡進行主動進攻。在頻繁的海上交戰中,荷蘭敗少勝多,逐步建立並形成了自己的信用體系。
信用這東西,自古以來就是和強權武力相關的。道理很好理解,你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怎麼保質保量送貨,還談什麼信用。有了信用這個基礎,荷蘭人進行經濟制度創新,最早創立了股份制、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這又助推了荷蘭新一輪發展。
三
荷蘭人將海外貿易做得很大。1595年荷蘭人首次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爪哇。不久,荷蘭艦隊打敗葡萄牙艦隊,壟斷了東方貿易。為便於殖民掠奪,荷蘭人建立了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雖説是公司,但更像是政府機構,因為它擁有自組傭兵、發行貨幣、簽訂條約等國家政府才有的權力。這在荷蘭並不奇怪,因為荷蘭實行聯省制,各省由商人代表組成,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大的商邦集團。
在16-18世紀的海外殖民掠奪中,荷蘭東印度公司一邊發行股票,一邊代表荷蘭政府行使國家權力,為荷蘭本土帶來了鉅額財富。而在西非、非洲,乃至大西洋北方,荷蘭的另一個國家性質的公司—荷蘭西印度公司則從事奴隸、貴金屬、煙草、糖貿易以及海盜、殖民業務。
依靠這兩大公司,荷蘭在17世紀早期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貿易和殖民國家。當時,荷蘭擁有船隻1.5萬艘,比英,法,德諸國的總數還多。荷蘭商船在世界各大洋上游弋,源源不斷的物流、資金流在荷蘭本土與殖民地之間流通,荷蘭的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此時,距離荷蘭獨立不足百年。
四
美國經濟學家諾斯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説:“除非現行的經濟組織是有效率的,否則經濟增長不會簡單發生。”荷蘭的興起,正是得益於有效率經濟組織的蓬勃發展。高度自由的商業環境,造就極低的造船、運輸成本,同時也加速了股份公司和代理商的出現,荷蘭在制度設計上走在了當時列強的前面。
荷蘭的衰落也比較有意思。荷蘭缺乏廣袤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發展後勁遠遠不如英法等國。荷蘭靠商業起家,大量資金流入本國,造成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對本國的造船業造成了重要衝擊。
在殖民時代,荷蘭還向英法等國瘋狂放貸,這種經濟模式也比較脆弱,一旦外界環境發生改變,如遇到戰爭,還貸就會中斷。17世紀後期,荷蘭先後與英國、法國交戰,而且還都失敗了。如此,大量貸款成為壞賬,商業帝國的各個環節漸次崩潰,荷蘭衰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