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今年汛期的超警戒洪水後,我國兩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又復歸平靜。
人湖相依,共生共存。千百年來,鄱陽湖、洞庭湖為棲息於此的自然萬物提供庇護,讓生命得以孕育。
江湖一體,江湖兩利。鄱陽湖、洞庭湖又被譽為長江“雙腎”,與長江構成生命有機體。然而,由於環境惡化、濫捕濫撈等原因,長江“雙腎”健康一度堪憂。
今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分類分階段實行禁捕。根據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社部聯合出台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江西省、湖南省出台方案,鄱陽湖、洞庭湖從1月1日起開啓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
告別濫捕濫撈的歷史,經受住洪水的考驗。全面禁捕,給長江“雙腎”帶來新生之機!
生態之變:從全面衰退到全面修復
今年,江西省九江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鄱陽湖火焰山水域一次性發現上百條刀魚羣體,並發現多處疑似刀魚產卵場。
“這是近十年來首次在鄱陽湖發現大量刀魚羣體,表明鄱陽湖水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江西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研究員戴銀根説。
煙波浩渺、水草搖曳、銀鱗游泳……曾經,鄱陽湖和洞庭湖上最平常的一幕,如今卻成為人們對長江“雙腎”的最美記憶。由於環境惡化、濫捕濫撈等原因,兩湖生態環境一度不斷惡化,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
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漁業部門曾進行普查,當時湖區魚類共有158種。而在此後的近二十年間,鄱陽湖魚類減少了30餘種。鰣魚、胭脂魚等瀕臨滅絕,四大家魚也越來越少。
在洞庭湖區,被稱為“洞庭之心”的大通湖,由於過度投肥投餌養殖、捕撈魚類及面源污染等原因,在國家地表水水質斷面考核中水質一度為劣V類。
長江“雙腎”病了!
自2002年起,我國在長江流域試行春季禁漁制度,每年3月至6月魚類繁殖產卵的季節,鄱陽湖、洞庭湖禁止所有捕撈作業。但禁三個月、捕九個月,依然難以扭轉生態惡化趨勢。
從今年1月1日起,兩湖從季節性禁捕轉向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開啓全面修復的新階段。
湖面上不見了往年漁船出港、漁民下湖的熱鬧場景,取而代之的卻是處處悄然勃發的新生機。
秋日的大通湖,水天一色,水草搖曳,湖鳥如精靈般掠過。
通過生態修復,如今,這裏已摘掉劣V類水質的“黑帽子”,水質明顯提升,消失的螺、蚌、魚、鳥等都開始回來了。
“今年6月,在湖區監測到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低危物種棉鳧。”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高大立説。
近五年來首次在夏日監測到白枕鶴、麋鹿種羣數量由兩年前野放時的47頭擴大到55頭……鄱陽湖區也迎來越來越多“新居民”。
“如今,湖區不少人都看到過江豚成羣結隊嬉戲的場景,這表明鄱陽湖生態正加快恢復。”江西省鄱陽湖漁政局局長謝連根説。
理念之變:從竭澤而漁到保護優先
早上8點30分,風輕雲淡、江湖如鏡,江西湖口縣北門渡口碼頭,湖口縣江豚協巡隊隊員、捕了一輩子魚的舒銀安開始了一天的巡護任務。
今年汛期,舒銀安和隊員也堅持定期來岸邊巡護,水位下降後又恢復了水上巡護。
三年前,當舒銀安加入江豚協巡隊、協助漁政人員打擊非法捕撈時,身邊少數不理解的漁民罵他們是“漁民的叛徒”。
但舒銀安很堅定:“不能再這樣捕下去,否則魚都要絕種了!”三年來,無論嚴寒酷暑,他和協巡隊其他隊員始終堅守在這片水域,默默守護着這裏的江豚和漁業資源。
罵聲越來越少,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如今,湖口縣江豚協巡隊11名隊員中,有8名是之前世代捕魚的漁民。
從捕魚到護魚,是湖區羣眾理念之變的縮影。
隨着全面禁捕的實施,“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在湖區牢牢紮根,生態保護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
在東洞庭湖麋鹿和鳥類救助避難中心,麋鹿“果果”剛喝完牛奶,在草地裏躺着休息。
今年汛期,麋鹿的傳統棲息地被大片淹沒,剛出生的小麋鹿“果果”和媽媽走散後,被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發現,送到救助避難中心。
“汛情期間,我們共救護了4只麋鹿。”東洞庭湖麋鹿保護協會會長李政説。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護生態就是守護未來。
禁止採砂、關閉污染企業、規範畜禽養殖……一系列改善湖區生態的措施出台。
江豚保鏢、候鳥醫生、麋鹿管家……越來越多人加入守護湖區生態的隊伍中。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做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
江西鄱陽縣雙港鎮長山村位於鄱陽湖的一個湖中島上,在村口,一張巨幅鄱陽湖國際生態旅遊島的規劃圖承載着漁民們的美好期盼。“雖然不捕魚了,但生態保護好了、旅遊發展起來後,相信大家未來的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村支書楊志剛説。
文/記者 郭強 閔尊濤 史衞燕 蔡瀟瀟 王昕怡
內容來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