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緬甸,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大家對於華僑是怎麼理解的呢?華僑是在國外定居的具有中國國籍的自然人。華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依法享有中國公民應有的權利,並履行相應的義務。中國憲法明文規定,保護華僑在國外的正當權利和利益是中國政府的職責。那大家來了解過在緬甸的華僑是如何發展的嗎?現在就和小編去看看吧!
19世紀的緬甸,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是緬甸社會經濟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商品農業(特別是稻作業)的發展,大量英國工業品的輸入,都需要大批的商人在購買者和銷售者之間起中介作用。緬甸傳統的社會中卻沒有商人這一階層,而在社會經濟大變化過程中,大量外來移民的進入緩和了傳統的農村社會的分化過程,直到20世紀初仍然很少有緬甸人從事工業和商業。而閩、廣籍的華僑,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
19世紀的緬甸,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他們初到緬甸時,既無土地、又無資本,只得靠出賣勞動力或從事小商小販謀生,大多數從事手工業和小商業,開設飯店、茶館酒樓,擺設雜貨店鋪攤販,經營土產、洋雜貨等。滇僑雖以貧苦的勞動者為主,但在滇緬商道上從事貿易的也不少,雲南的特別是滇西的一些大商號如茂恆、福春恆、洪盛祥、興盛和等,都以雲南為根據地,從事滇緬貿易,在緬甸設有商號貨棧。正是緬甸國內的社會經濟狀況和旅緬華僑自身的狀況,造成了在緬甸南的華僑以從事商業為主的特點,儘管由於特殊原因緬北地區的滇僑在人數文上以從事工礦業為多。
19世紀的緬甸,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緬甸出現了一些有較大量商業資本的華僑商人,有的開始投資於碾米、鋸木等工業。1881年,緬甸已有3家華人名開設的碾米廠。此後,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華人開辦的小型工廠,以碾米廠為最多1936年,緬甸共有663家碾米廠,其中有101家是華僑開辦的,佔碾米廠總數的15.1%。但是,華僑緬甸史開設的碾米廠規模都很小,平均每家工廠僱傭的工人僅29人。還有一些華僑,投資於鋸木、榨油、釀酒、制皂、五金、化學等工業。
19世紀的緬甸,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但在華僑經濟中,商業經濟一直是最主要的,居於首位。1941年,緬甸華僑中41%從事商業。在英國壟斷資本的壓迫下華僑資本的工業始終得不到較好的發展,工業資本居於從屬於商業的地位,所經營的工廠規模很小,大部分自產自銷,與商業聯繫密切。緬甸的華僑經濟是在殖民經濟支配下適應殖民地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沒有殖民政權作靠山,也不享有殖民經濟特權,因此,它根本不同於作為殖民經濟的英國壟斷資本。它在殖民地緬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主要起了溝通城鄉經濟、加強各地市場聯繫、促進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作用。
19世紀的緬甸,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當然,華僑商人也依靠對農民的剝削積累資本,這在資本主義商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是很自然的現象。緬甸華僑與緬甸人民和睦相處,關係密切,為近代中緬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貢獻。1857年敏同王遷都曼德勒,新皇城就是由雲南騰衝和順鄉華僑伊容為敏同王設計的,皇城外城的建築形式,類似騰衝城。初到緬甸的華僑,絕大多數是男子,但早在19世紀,華人與緬甸女子通婚已經是較為普遍的現象。19世紀70年代黃懋材訪問緬甸時,就已觀察到緬甸北部的華人“多納緬婦為室”。
19世紀的緬甸,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在仰光,“閩粵兩省商於此者,不下萬人,滇人僅有十餘家,然未見中華女人,皆納緬婦為室也”。1939年在緬甸的華僑共19.36萬人,其中在緬甸僑生的達10.35萬人,超過了一半。這也反映出華僑與緬甸人融洽相處的程度。在近代史上的漫長歲月裏,中緬兩國都受到帝國主義的欺凌和侵略,在緬華僑絕大多數與緬甸人民有着相同的命運,同樣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欺凌。因此,華僑與緬甸人民互相同情、瞭解和支持。華僑在緬甸從事的支持中國國內革命的活動,受到緬甸人民的支持和幫助。
19世紀的緬甸,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辛亥革命前,緬甸華僑中的革命派在1908年成立了同盟會緬甸分會,後來成員發展到2343人。同盟會緬甸分會還創辦自己的機關報《光華日報》,宣傳資產階級的革命理論,這在緬甸人民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同盟會會員如張文光、秦力山、還頻頻來往於雲南騰衝、盈江之間,從事反清革命活動。1911年10月26日,張文光響應辛亥革命發動騰衝起義,建立了雲南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地方政權—騰衝軍政府。緬甸華僑寸載泰出任軍政府的民政部長。緬甸華僑也積極支持了緬甸人民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1919年,華僑李忠在緬甸北部南坎發動起義反抗英國殖民統治。
19世紀的緬甸,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1920年,又有華僑李明清在緬甸北部組織反英起義,一度攻克一些城鎮。在1930-1932年的薩耶山起義中,也有一些華僑參加。在緬甸出版的一些華文報氏,在緬甸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中起了積極作用。特別是緬甸華僑辦的《新仰光報》,“在為‘我緬人協會’領導人研究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共產黨聯繫以及昂山將軍及其夥伴力爭前往中國的事件中,曾起了積極的作用。《新仰光報》的編輯陳源德,是“我緬人協會”屬下全緬工人協會的司庫。他曾把英文版的左翼書刊運到緬甸,分別贈送給“我緬人協會”成員。1940年8月昂山去廈門尋找中國共產黨人一事,就是由陳源德和具有中國血統的緬甸人德欽拉佩共同安排的。
19世紀的緬甸,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裏了,小編覺得在近代史上的漫長歲月裏,中緬兩國都受到帝國主義的欺凌和侵略,在緬華僑絕大多數與緬甸人民有着相同的命運,同樣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欺凌。大家是怎麼覺得的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58 字。

轉載請註明: 19世紀的緬甸,在華僑商業發展的同時,小規模的工業也有所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