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再提“羣體免疫”,白宮要對新冠徹底“投降”?

海外網評:再提“羣體免疫”,白宮要對新冠徹底“投降”?

  10月4日,白宮附近一片場地上擺滿了空椅子悼念20萬死於新冠肺炎的美國人。(來源:法新社)

  據美國媒體報道,白宮又在考慮通過推行“羣體免疫”的方式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稱,白宮在10月12日召集的一次電話會議中引用了一份名為《大巴靈頓宣言》的請願書,這份請願書稱美國政府應允許新冠病毒在年輕的健康人羣中傳播,同時保護老年人和其他脆弱人羣,最終通過在美國實現“羣體免疫”來戰勝疫情。對此,美國國家過敏症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1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羣體免疫”是無稽之談且非常危險。《時代》週刊則不無諷刺地寫道,希望通過推行“羣體免疫”對抗疫情表明,面對新冠病毒,白宮已經“舉白旗投降”。

  這不是白宮首次考慮將“羣體免疫”納入防疫策略。自疫情在美國暴發以來,“羣體免疫”已多次被白宮提上議事日程。

  一方面,“羣體免疫”這一主張為白宮推動經濟重啓提供了“科學基礎”。《時代》週刊稱,在白宮和《大巴靈頓宣言》的支持者們看來,實施“羣體免疫”可以讓絕大多數美國人對病毒免疫並回歸正常生活,這意味着工作崗位增加、學校重新復課、文體活動重啓等等。

  另一方面,推動“羣體免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美國政府防疫不力的責任。隨着疫情在美國的發展,檢測能力不足和工作效率低下早已成為白宮應對疫情不力的證據。《紐約時報》14日援引美國新冠疫情追蹤網站Covid Tracking Project的數據報道稱,過去一週,美國平均每天檢測數量約為97萬份,遠低於全美每天150萬份的檢測目標;同時,美國民眾至今仍無法在24小時內獲得檢測結果。主張實施“羣體免疫”的人士認為,這一方案在讓低風險人羣通過自然感染的方式獲取免疫力的同時,可以讓醫療資源更集中、更好地為脆弱人羣提供保護,從而最終達到防疫的目的。

  然而,主流科學界和現有證據都不支持通過“羣體免疫”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羣體免疫”是指通過絕大部分人對病毒產生抗體以阻止病毒傳播,從而達到防疫目標。但目前,科學界對究竟需要多大比例人羣產生了新冠病毒抗體才能實現這一目標並沒有定論: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的報道中援引的數據是60%-80%;美國疾控中心前主任弗裏登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則表示,對不同的疾病來説,實現“羣體免疫”的人口比例並不一致,“可能是60%、80%甚至90%”;美國知名醫療機構梅奧診則表示,如果要通過羣體免疫遏制疫情,美國至少70%的人口要感染病毒。《時代》週刊稱,如果美國想要通過自然感染的方式達到最低50%的民眾產生抗體、進而實現羣體免疫,那將意味着還有大約1.56億美國人感染新冠病毒。

  事實上,想通過感染病毒的方式實現所謂“羣體免疫”卻遭到失敗並不是沒有前車之鑑。瑞典在第一波疫情衝擊歐洲期間,就試圖採用“羣體免疫”來防控疫情。然而,瑞典實際上並未實現“羣體免疫”。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截至今年5月,僅有15%的瑞典人產生了新冠抗體,遠低於瑞典政府預估的40%左右目標。《洛杉磯時報》稱,瑞典政府沒有積極防疫、而是放任民眾感染新冠病毒的結果,是其新冠肺炎人均死亡率高於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主要國家,其經濟損失也與採取了嚴格封鎖措施的丹麥和挪威相當。《時代》週刊則援引巴西瑪瑙斯市來證明盲目推行“羣體免疫”的危害:該市66%的人口感染新冠,死亡率達到了驚人的1/500。

  世衞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0月12日稱,在公共衞生史上,羣體免疫從未被用作應對一般傳染病暴發的策略,更不用説應對一場全球大流行疫情,“這在科學和倫理上都存在問題”。《洛杉磯時報》直言,以“羣體免疫”應對新冠肺炎不過是“讓民眾送死”的另一種説法。

  《洛杉磯時報》就認為,“羣體免疫”方案之所以一再被白宮提起,主要是因為相較於耗時耗力的大規模檢測、對病例及接觸者的及時追蹤以及社區隔離,這一方案更容易實施。在美國累計確診病例逼近800萬、死亡病例超21萬的情況下,美國政客們一門心思想的不是如何治病救人,仍是如何行己之便、謀個人私利,這就是全球頭號強國的真實面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3 字。

轉載請註明: 海外網評:再提“羣體免疫”,白宮要對新冠徹底“投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