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把陋習當成驕傲,把舊習當成傳統,有些事本來無關緊要,可大可小,但卻會給當事人帶來堵心的體驗。
比如,重男輕女和大男子主義,這種現象反映出來的是一種落後思想,非但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還會影響家庭的和睦,來看看網友“一汪秋水”的親身經歷。
結婚之前,婆婆在我心中的印象雖然説不上有多親切,起碼錶面上還過得去,在沒過門之前,我去過婆家三次,每次都是客客氣氣,一副樸實的農村婦人形象。
頭一回是以老公同事的身份登門,婆婆親自下廚,招待我吃了頓午飯,第二次是和老公確定了戀愛關係,以女朋友的身份拜訪,婆婆很是熱情,拉着我的手,一個勁地誇我長得俊,臨走前還給我包了一個紅包,當作見面禮。
第三次是準備結婚,出於禮貌,根據老公的指點,特意換了一身色調單一的職業裝,大包小裹地提了一堆東西,算是正式地拜見,公婆帶我們下了館子,飯桌上更是對我讚不絕口,聽起來有點上頭。
老公一再強調自己的母親是個善良敦厚的人,早些年還沒搬到縣城裏的時候,就是十里八村有名的賢妻。
年輕的時候,任勞任怨地照顧一大家子,伺候走兩個老人,如今自己也快成了婆婆,她有感而發: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將來我不會虧待兒媳。
老公有個小四歲的弟弟,一家四口三個男人,再加上公公有點大男子主義,所有的家務都扛在了婆婆的肩上,長期以來,在婆家的認知裏,女人就應該照顧男人,我也是鄉下出來的姑娘,對此不以為然,但也沒當回事。
婚後,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生活中的矛盾和分歧逐漸顯現出來,究其原因,還在於重男輕女。
就拿每天的三餐來説,新煮的飯要給三個男人吃,收尾或是吃剩飯的那個,永遠是婆婆,當然,她一直都是這麼過來的,自然不覺得有任何不妥,但卻讓我很不適應。
有一次,婆婆吃了隔夜的飯菜,估計是沒熱透,當天就鬧了肚子,出於好心,我趁機勸她沒必要吃剩飯,剩飯吃完了,新飯又成了剩飯,豈不是一直要吃剩飯,影響了健康,就得不償失了。
婆婆沒答話,但她表情裏透出的固執,和安靜的氣氛讓我感受到:可能是自己多嘴了,從那以後,我們婆媳之間的關係就發生了些許的變化,婆婆對我不再那麼“無話不説”了。
女人之間一旦有了隔閡,就會下意識地多心和較勁,這一點無關於理智,是源於本能的反應,就像遇到了心儀的人,不自覺地想靠近一樣。
沒過多久,我懷孕了,婆婆對我格外“照顧”,把好的留給了我們,自己仍舊吃剩下的飯菜。
生下兒子後,因為體質的原因,遲遲不下奶,只能給孩子喝奶粉,這樣一來,老公的壓力就大了,為了多掙錢,他從每週休息,改為了每月休息,還經常加班,晚了就住在單位提供的員工宿舍。
生活壓力和產後抑鬱,給我的情緒和心理帶來了不小的變化,尤其是在婆婆看來,女人生娃不能奶娃,就失去了母親的價值,再加上心疼兒子太拼,所以對我的照顧直接一降到底。
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半歲以後才逐漸添加輔食,我的兒子三個月就開始被婆婆抱着喂麪條,這還不算,每次做點什麼的時候,嘴裏不停地嘮叨重男輕女的一套理論。
孩子是聽不懂,但我會心煩,礙於家庭的和睦,一直不好發作,負面情緒越積越多,對婆婆也越來越沒有好感。
趕上一個週末,公公在家,小叔子休息,婆婆提議去市裏逛逛,快換季了,該給大人和孩子添置點新衣服,人家沒提我,我也不想去,但又不放心婆婆把兒子抱走,於是硬着頭皮跟去了。
一家五口逛了小半天,轉眼就到了飯口的時間,公公和小叔子要找個地方填飽肚子,順便歇歇腳,兒子也揮舞着小手附和着。
就近找了一家麪館,一進門兩個男人就找地方坐了下來,平時在家都是婆婆盛飯端菜,我抱着孩子不方便,只能是婆婆去前台點餐。
不一會,上來了兩碗打滷麪和一碗雞湯麪,我正準備問還有什麼沒上的時候,婆婆的一句話讓我整個人都懵了。
“閨女,市裏的餐食太貴,一碗麪條就要二十幾塊,咱倆就別湊熱鬧了,他們爺倆吃打滷麪,孫子吃雞湯麪,等買齊了東西,回家就開飯。”
要是擱在家裏也就忍了,到了外面還擺出重男輕女的一套,一家五口出門,婆婆只買三份飯,三個人吃着兩個人乾瞪眼?
當時我氣不打一處來,穩了穩情緒,“這不是吃不起,是讓人看不起,來都來了,哪有隻看不吃的道理,媽,想吃什麼,我請你。”
説完,我把兒子往婆婆的懷裏一放,起身又點了兩碗麪,外加幾盤小菜,婆婆有點賭氣,沒吃幾口,接下來的幾天,對我都是冷着臉。
我理解婆婆的不容易,但她自己苦就算了,憑什麼言傳身教,要我走她的風格?
生活中,這樣的同款婆婆不在少數,如果説她們是“壞”婆婆,顯然有失偏頗,但要説她們一點毛病沒有,又確實忽略了兒媳的感受。
説到底,還是觀念上的差異,導致婆婆以和自己同樣的標準看待和要求兒媳,出發點並沒有惡意,卻讓對方心生反感。
自以為的好,不代表在別人眼裏也是好的,自己可以去做,但並不代表可以替別人做選擇,否則就成了不尊重。
其實並沒有那麼多不通情理的婆婆,和挑三揀四的兒媳,更多的是拎不清關係的女人,要想家庭一團和氣,就要懂得張弛有度,適可而止,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