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綜合

清華和北大作為我國最頂尖的兩座學府,它的入學門檻自然也非常的高,每年只有高考中的少部分佼佼者可以收到錄取通知書。在1970年的時候,一位女知青也通過高考達到清華的錄取分數線,但面對清華的橄欖枝,她卻選擇了拒絕,誓要一生留在農村。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

眾所周知,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國掀起了一股上山下鄉的風潮。為了能夠支援邊疆以及農村地區的建設,很多城市的青年都離開自己的家人,來到遙遠的地區為基層事業做貢獻,吳獻忠就是這些知青中的一位。吳獻忠出生在一個工人的家庭,和當時很多青少年一樣,她從小就抱有好好學習為國家作出貢獻的理想,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她都是在學校里名列前茅,但突如其來的上山下鄉運動卻改變了她的命運。吳獻忠不得不離開自己心愛的課堂,到農村地區進行勞動,就這樣,她來到了位於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的太和公社耿屯大隊。

雖然不能繼續學業,但想到自己依然可以在基層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吳獻忠也沒有怨言。靠着聰明伶俐勁頭,吳獻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適應了農村生活,平時勞動的時候也比一般的知青做得更好。就這樣受到農村生活感召的吳獻忠,在心底裏默默發下一個誓言,她想着一輩子紮根農村,見證農村地區的變革與發展。

因此在以後的幾年中,吳獻忠面對農村繁重的勞動,依然沒有任何的怨言,讓很多的生產隊員都對她敬佩不已。甚至還推舉她參加國家組織的招工會,但吳獻忠卻婉言拒絕了。在1970年的時候,清華大學到農村地區的知青中來招生,當時很多人都勸吳獻忠去報名,這樣就可以回到城裏繼續學業。但吳獻忠卻並沒有那麼做,而是選擇紮根在農村,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人民。

後來她的事蹟在報紙上刊登出來,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這樣一個為農村發展作出貢獻的女子,因此很多地方的生產隊都邀請她去做演講,她也成為全國有名的知青模範。但不幸的是,隨着後來政治的變動,吳獻忠因為錯誤言論,成為政治的犧牲品,面臨着三年的牢獄之災。在監獄中的吳獻忠並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已經離開人世,母親更是因為過於傷心哭瞎了眼。但出獄後的吳獻忠並沒有後悔當年的決定,這三年的監獄生涯反而讓她變得更為堅強。

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後來靠着自己的努力,吳獻忠當上了肉雞聯營公司的一個辦公室主任。在1998年9月28日,她更是順應着當時下海經商的潮流,成立了遼寧知青食品有限公司,而那一天正是她下鄉成為知青的30週年紀念日。成為公司董事長的吳獻忠,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當年立下的誓言,在公司發展的同時,也幫助農村地區進行建設,讓農民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吳獻忠以及那一代的知青們,生活在一個劇烈變動的時期,在農村地區的勞動,讓他們更加的堅強、質樸、熱愛勞動,這種深受農民影響的“知青精神”在現在更是一種異常的寶貴,他們是無數青少年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