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標準” 保障冬奧場館高質量建設
歷經6個月,24場會議,100餘人參與,《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以下簡稱《評價標準》)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我國、也是國際上首個應用於雪上運動場館的綠色評價標準,在籌辦北京冬奧會的進程中,為推動雪上運動場館高質量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很長時間裏,由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建立並推行的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是在綠色建築、可持續性建築評估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評估標準之一,但他們並沒有為雪上運動場館制定過評估標準,這方面在國際上也是一片空白。
“本來是要我去研究如何落實LEED標準,但我和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都認為此標準並不適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林波榮説,“北京冬奧組委決策,我們應該跟國際奧委會提議,用中國的綠色建築標準來指導冬奧場館建設,由我們來主編沒有涉及的綠色冰雪場館標準。”
經過與國際奧委會指定的相關方長達10個月的科學論證和協商,2018年4月18日,北京冬奧組委收到國際奧委會回函,其中肯定了冬奧場館按照中國的綠色標準進行建設,認為編制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將為中國和奧林匹克運動留下寶貴的遺產”。從此,中國專家組正式開始緊張的編制工作。
《評價標準》發佈後獲得廣泛好評。2021年,《評價標準》連續獲得“北京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專項類一等獎和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科技創新獎”一等獎。
這本《評價標準》的評價指標體系由生態環境、資源節約、健康與人文三類指標組成,並將管理和創新作為另一重要標準。三類指標的分值分別為100分、150分、100分,管理和創新50分。在此規範下,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所有新建雪上場館都達到了綠建三星的標準,這意味着場館設計評價至少達到280分,運行評價至少達到300分。
林波榮介紹,生態環境的評價指標是最難確立的。場館建設對於生態環境的改造給人最直觀的感受,而保護植被和生物多樣性是很複雜的問題。“滑雪賽道建設涉及到‘切削’,指對山體進行改造。我們不確定中國的指標在國際上會不會適用,因此反覆討論。既要滿足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要求,又要和當地生態做到平衡。”
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專家組將資源節約作為評價指標體系的核心,包括節能、節水、節約材料三個評分項。“這體現了中國對這件事的一個態度,資源是第一重要的。”
《評價標準》突出的特點是十分鼓勵節水和材料資源循環利用。一方面,“人工造雪系統採用節水技術,運行時採取節水管理措施”,最多可以獲得15分。“造冰造雪時水資源是最大的能耗,而以前的冬奧會沒有對在冰雪運動比賽過程中消耗的水資源做計量。”林波榮説,“我們到降水期會在延慶山區裏利用地形續存一些雨水,就地利用。”
另一方面,《評價標準》提到“場館配套建築採用可循環利用的結構體系和建築形式”,比如鋼材、木材,面積比例達到50%得12分,達到80%得16分,是所有評分小項中的最高值。“不管是拆卸,還是調整功能實現再利用,都是我們非常強調的一個點,也是綠色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林波榮説。
《評價標準》裏健康與人文下的第四個評分項“人文關懷”提到,“無障礙系統設計合理,設施齊全,評價總分值12分”,小項細化到嬰兒車通道、洗手枱高度、輪椅席及陪護席等細節。在此指導下,2021年在國家游泳中心舉行的輪椅冰壺世錦賽,讓世界冰壺聯合會等國際體育組織看到了東道主細緻入微的人文關懷。
林波榮認為,保障賽後的運營和維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在管理和創新標準下,場地選址、運營規範、非雪季運營時長等運維方面的細節問題都被賦予了分值。“這樣一個綠色可持續的範式是開放的。每個國家在進行具體建設時,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我們顧及不到的具體方案,因此我們在創新方面強調各種可能。”
目前,《評價標準》適用於京津冀地區,談到未來,林波榮説:“我們要在冬奧會之後再做一些總結,最終提交給國際奧委會的是帶着運維經驗的成果,有機會再總結完善,成為全國性的標準。”
□記者 季嘉東 王集旻 盧星吉 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