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育兒成本為激發生育意願提供支撐

  全國兩會召開前不久,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報告透露: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並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户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003.5萬。這一數據比2019年1179萬登記户籍新生兒數量減少175.5萬。一時間,育齡夫婦生育意願降低的話題引起社會關注。兩會代表委員對此也給予了相當的關注,並提出為寶媽寶爸“減負”之道。全國人大代表、農工民主黨四川省委副主委羅良娟 建議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尤其針對願意生育二孩的家庭,客觀上要拿出真金白銀給予支持。(3月8日《北京青年報》)

生育意願的下降,會導致新出生人口數量的下降,人口替代率也會“亮紅燈”,人口數量的減少和老齡化加重,會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因此,人口問題既是家事,更是國事,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地位,一些國家把少子化視為國難,維繫着國家的前途和命運。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行後,當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萬,創2000年以來峯值,之後年年下降至2020年的新低,激活出生意願並使人口替代達到世代更替水平,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依然艱鉅。 基於現實並結合國外的經驗來看,激發年輕一代的生育意願,除了強化公民的社會和國家責任外,最關鍵的舉措在於,要提供更加完善而豐富的配套政策為生育提供支撐,最大化降低年輕人的育兒成本。以學前教育為例,近年來,學前兒童“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比較突出,一方面公辦幼兒園作為優質教育資源“一票難求”,另一方面,民營幼兒園收費太高又成為巨大負擔,再加上素質參差不齊,已成為子女教育的“第一難”。當年輕家長心頭的煩心事太多,生育意願也會大大打折。 除此之外,其他因素的疊加都會不同程度地帶來生育意願的影響,出生成本太高會造成“生不起”,職場風險太大,無人照顧會“養不起”,再加上後續的教育、醫療、購房等一系列後續成本,過重的負擔會使得生育意願實現集體性降低。只有讓具有生育意願的年輕人“生得起”“養得好”,通過綜合性的政策支撐與關愛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願意生”才會最終才會付諸行動。 有網友表示:學前教育解決好了,才能更好地緩解家庭教育孩子的後顧之憂。這樣的政策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進生育的。基於此,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成為歷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重點,也為政策層面的推動和落實提供了推力,併為最終成為事實創造了條件,相信會有一個光明的前景。不過,生育意願的促進、鞏固與提升,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需要單項政策的快速高效落地,更需要制定綜合性的政策以提升保障能力,全方位解決年輕人的後顧之憂,才能讓他們減少顧慮和實際困難,遏制出生人口數量下滑的趨勢。否則,事態就會繼續向壞的方向發展,政策的滯後和延遲也會讓效果出現衰減。 因而,從宏觀政策來説,在着眼於細的同時,更要實現單項措施的疊加以實現綜合效應。這就需要全面考量羣體性和個體化的訴求,實現最大化的政策回應與措施對接。比如一些人大代表建議,在鼓勵二孩的背景下,應適當延長產假,實行夫妻合休,或者實行個性化的育兒假。面對持續低迷的人口出生率,遼寧、湖北、新疆等地出台了更加積極的生育政策,延長產假時間、提高生育補助等“真金白銀”的政策相繼實施。從某種意義,通過出台積極的生育政策已具有高度的社會共識,一些地方性政策也在陸續出台,但如何將具體化、更有力的措施落地,並實現各項政策的系統化、配套化,達到綜合效應的最優化,是個體化建議帶來的系統性思考。 就業歧視、經濟壓力、育兒焦慮……每一種因素都會影響到生育意願,每一個細微環節,細小訴求都值得重視,將個體性的需求與困難,集結成普惠而有成色的政策支撐,得到真金白銀的保障,如此才能實現個體責任與國家責任的結合,讓生育擺脱一切束縛而變得輕鬆而自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5 字。

轉載請註明: 降低育兒成本為激發生育意願提供支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