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民生調查 | 家長全天候監控 孩子更作天作地 專家:給子女更多空間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綜合

圖説:暑假別忘了帶孩子體驗科技的魅力 本報記者 孫中欽 攝

近日,記者在滬上一些青少年心理諮詢機構採訪時發現,“門診室”裏的不少故事令人感慨。全國家庭教育知名專家、華東師大心理諮詢中心特約督導師陳默説,兩個月假期裏,很多孩子24小時處於家長的“監控”之下,父母把目光高度聚焦在孩子身上,總在尋找孩子這個不足那個不是,弄得孩子心煩意亂。

姐妹倆總拿家政出氣

曉霆心理教育諮詢中心在楊浦區鳳城路和普陀區長壽路各開了一間門店,暑假裏每天大多接待孩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曉霆和團隊着重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化解各種家庭親子矛盾以及少年兒童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問題。

夫妻倆帶着一雙女兒坐到了王曉霆面前。家長訴説,孩子每到暑假就提出要換家政服務員,換了一次不行還得換第二次,這些年前前後後換了近30人。如果家長不答應,姐妹倆就作天作地,會用刀劃自己的手臂和大腿,還會胡亂吃藥。

姐妹倆是雙胞胎,出生後就由月嫂和住家保姆照顧。孩子的媽媽説自己睡眠比較淺,哺乳期都是吸出母乳讓月嫂和保姆來喂孩子。她要求保姆嚴格按照育兒書籍上的時間表餵養,就算孩子熟睡中,也要弄醒她們餵食。本來姐妹倆是跟着一個保姆睡的,但是她們經常聯合起來鬧騰。媽媽就又找了一個保姆,把孩子分開帶。除了兩個專門帶孩子的住家保姆,他們家還有一個廚師和一個負責清潔的保姆。媽媽總感覺她們會聯合起來使壞,所以換保姆就像走馬燈似的。姐妹倆在幼兒園也是一搭一檔,老師都拿她們沒有辦法,家裏保姆更是什麼都聽她們的。換了幾個幼兒園都是這樣,媽媽也覺得挺煩的,就讓她們在家不去幼兒園了。孩子上小學後也是令各科老師頭痛,而她們對上學的牴觸情緒也越來越大。孩子爸爸工作非常忙,但是一空下來就會帶姐妹倆去買奢侈品,只要孩子們想要的東西,一定會滿足的。現在放暑假了,姐妹倆的脾氣越來越大,幾乎每天都會吼叫,拿家政員出氣,家裏的氛圍特別緊張。

王曉霆説:“剛接手時我就問過,家長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他們都回答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我跟家長説,有些孩子的成長和蜕變是需要承受痛苦的,而痛苦的感受可能是你們無法接受的。看似姐妹倆在跟保姆鬧,實際上是在與父母做抗爭。因此,家長首先要在教育引導方式上做出改變。”

考試不好暑假不準玩

上了快一個學期的網課,很多孩子都特別想念學校。但三年級的小明同學卻有個“怪毛病”。在諮詢室裏,小明媽媽對王曉霆説:“有好幾次,只要路過學校門口,孩子就會頭痛。我帶他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結果為非器質性疾病。我觀察,只要同意他在家自學就沒有症狀,如果一説開學後要去學校,他就會立即發病。”

王曉霆説:“每年暑假我都會接訪到一兩個類似小明這樣的案例,主要表現為情緒和行為異常,有的會伴有軀體症狀,比如焦慮不安、煩惱、抑鬱、無能力感,膽小害怕、軀體疼痛、慢性腹瀉、睡眠障礙、食慾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惶恐不知所措和容易發脾氣等。心理學上將這樣的情況稱為‘適應障礙’。適應障礙的發生是由於心理社會應激因素(比如學業壓力、不適應新的陌生環境)與個體素質(比如性格懦弱、膽怯、缺乏社會交往技能)這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老師,我頭疼已經好幾年了。以前就是做作業的時候隱隱地痛,後來越來越嚴重了。上課的時候痛,做作業的時候痛,考試的時候也會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分每秒都在痛。只不過有時候輕一點,比如現在。”

“那你玩遊戲的時候會頭疼嗎?或者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會感覺頭疼嗎?”

“老師,我成績不好,是不可以玩遊戲的。我現在能想到的玩具只有筆和本子。”

“暑假裏爸爸媽媽會帶你出去玩嗎?”

“爸媽對我立下規矩,考不到班級前十名,暑假裏就不準出去玩。可是,我不生病成績也只能在中下,現在生病了,還要經常看醫生,很多課都沒有上,更加不可能考前十名了。”

……

通過與小明的對話,王曉霆對孩子的“怪毛病”有了詳細的瞭解。她説,孩子的“病因”其實根源就在父母身上。如果家長以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孩子便會因不斷的挫敗感而形成“習得性無助”的狀態,時間長了就會出現缺乏主見、不敢行動、更不會去挑戰等行為缺陷,逃避上學是他們最好的“應對武器”。

圖説:趁着假期,可以多些親子互動,親近大自然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孩子不喜歡家長黏着

“為什麼暑期裏很多家庭會遭遇親子矛盾高發的問題呢?通過日常諮詢的案例分析,主要原因有兩個。”上海安潔家庭教育中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安潔女士説,一是孩子與父母特別是媽媽相處的時間更多,空間更緊密,幾乎沒有一點死角。每天四眼相對,如果父母拿放大鏡看孩子的行為,小問題都能看出大問題。而一個孩子總是處在被觀察、被評價、被要求的情境中,情緒也會變得煩躁。如果雙方的負能量成天纏繞在一起,怎麼會不爆發矛盾呢?二是暑假裏孩子的期盼是多休息、多玩耍,父母的期待是趁着暑假兩個月的時間多學習,最好能實現“彎道超車”。親子間在如何利用假期的問題上意見不同,觀點和態度也大相徑庭,有部分父母總是要求孩子必須服從自己的安排和規劃,這也是釀成親子矛盾和衝突的主要原因。

安潔分析,愛玩的孩子碰到愛嘮叨的父母,從而鬧出各種各樣的暑假親子矛盾,其中,發生在手機使用問題和學習態度問題上的矛盾又居多。發生矛盾後,一般的情況是孩子與父母拌嘴、頂撞、偷偷玩,如果不加以及時的調適,不好好地解決雙方的分歧,再進一步就會演變成親子間的更大沖突,有的孩子還會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

安潔希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為做出正確評估,如果孩子出現激烈情緒反應,有自傷、傷人等行為,就需要去心理科排除情緒障礙的可能。如果是情緒障礙則需要專業人士幫助。此外,她對調節親子關係給出了幾點建議:

1.暑假期間,父母要調整一下自己的期待,不要總和孩子談學習,希望孩子學得越多越好,暑假原本就是給學生放假的時間,要玩與學結合,給孩子一些自我掌控的時間。

2.給孩子心理空間,特別是青春期孩子,不要總是黏着、盯着孩子。很多時候媽媽以監控孩子學習為名,其實是滿足自己內心要和孩子在一起的需要,不能耐受孩子成長獨立。

3.學會用正向的眼光看孩子,多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且發現後立即講出來,學會多説肯定的語言。

新民晚報記者 王蔚

【相關鏈接:六成家長為孩子的暑期生活發愁】

能有一個長達兩個月的暑假,這是每個人學生時代最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這些年來“把暑假真正還給孩子”的呼聲一直不斷,尤其是要改變把暑假變成“第三學期”的做法。讓孩子真正過一個温馨、有益、樂陶陶的暑假生活,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的努力。特別是家庭要擔負起主要責任,讓孩子們在假期充分休息、充分娛樂、充分健身,併為新的學年做好思想、學業和身體的準備。

據中青網調查中心去年對學生暑假生活的調查,在1515名學生的樣本中,84.5%的受訪學生作了暑假規劃。僅26.3%的受訪者感覺計劃執行效果不錯,58.6%的受訪學生坦言計劃執行效果一般。進一步分析發現,高中生作規劃的比例最高,為89.9%,其次是大學本科生,為84.3%。調查發現,受訪學生制訂的暑假計劃,內容豐富多彩,各種類型的規劃都有。相對來説,學業相關的最多,佔52.0%,接下來是參與社會實踐、技能提升和發展興趣愛好,分別佔比49.7%、46.5%和45.5%。而據該調查中心的另一份調查顯示,60.3%的受訪家長表示會為孩子的暑期生活發愁,24.2%的家長表示不會。

新民晚報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