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江北:“兩眼向下”擦亮“石馬和諧”新名片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綜合

近年來,江北區石馬河街道緊緊圍繞落實“四個率先”,建設“兩高”示範區目標,按照區委提出的“12345”總體思路,認真踐行“兩眼向下”工作法,以深耕基層為主線,秉承“首抓穩定、重抓民生、善抓治理、大抓發展、齊抓黨建”穩街強街,推動“自治、微治、聯治、潤治”固本培元,打造“以德潤心、以文化人”的“石馬和諧”人文名片,奮力推進“又穩又好、幸福美好”石馬河,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黨建引領強化組織力

走進石馬河街道維豐南橋小區,小區內整潔清爽、車輛停放有序,新換的柵欄格外顯眼,而就在一年前,這裏還是另外一番光景。“業主停車難啊,小區周邊的商圈車輛淨是亂停亂放,消防通道被堵塞,再加上小區路面坑窪積水、單元門破損、小院圍牆裂縫,每天回家都心煩得不得了。”維豐南橋小區居民牟戌華説到。

“黨建引領物業管理工作,是完善社區治理體系的關鍵環節,也是解決居民煩心事的最佳路徑。”南橋寺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勝男介紹,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健全組織,動員居民把業主委員會建立起來。

石馬河街道黨工委牽頭建立起業委會,深入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將社區劃片再細化到網格、樓棟、樓層進行管理,把黨組織建到網絡中延伸到各個角落;由街道黨工委委員任社區第一書記,引導社區黨委委員、小區黨支部書記,和黨員代表,同網格長、樓棟長、樓層長等多職合一,切實將黨的主張遍佈基層治理。

其中,“中心+站點”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強化了黨對基層治理的領導力,目前轄區內73個小區已經實現全覆蓋,“渝事好商量”平台也已在街道、社區進行實體化運行。石馬河街道以羣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為工作標準,讓羣眾真正成為基層社會治理參與和受益的主體。

治理強基打造新名片

“現在小區有了巡邏隊每天巡邏,有時候晚上在樓下散步遇上他們正在巡邏,我們都覺得安全感十足。”保利香雪小區居民發現小區裏多了一隊令人安心的身影。

前段時間,經小區自治管理小組與物業公司協調,在徵求居民意見後,組建了一支安全巡邏隊,安排5個人1組,分2個時間段從晚上8點30分到9點30分,凌晨2點到3點,分批次在小區內巡邏。

今年以來,石馬河街道黨工委把社會治理作為年度重要工作安排部署,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單元都有黨組織引領、有黨員參與、按黨的要求推動,注重深耕基層,組織實施小區層面五老自治、社區層面五小微治、街道層面五大聯治,社會層面人文潤治,切實把握準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方向。

同時,街道依託“老馬工作室”建起了“石馬和諧”議事堂、“小馬熱線”綜合平台等多個民生實事服務平台。在街道“老馬工作室”的統籌指導下,17個社區已率先建成“小馬工作站”,實現“老馬帶小馬”工作全覆蓋。

“石馬和諧”議事堂。江北區委宣傳部供圖 

通過組織創建“石馬和諧”聊天室、“石馬和諧”院壩會、“石馬和諧”議事堂、“石馬和諧”糾紛無訴訟小區、“石馬和諧”關愛之家等載體,以德、以文、以和的方式解決羣眾身邊問題,進一步融洽幹羣關係,樹立起鄰里新風。

民生為本把準着力點

“一老一小”是全社會最關注的羣體,對“一老一小”羣體的關愛與保障也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鍵之一。石馬河街道養老服務中心佔地2.5畝,建築面積2987平方米,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綜合型開放式養老服務中心。

中心採取公建民營的模式運營,通過“1+X”整體打包方式公開招商並引入第三方養老服務專業機構,以“中心帶站”方式,養老服務現已延伸覆蓋到街道轄區的14個社區。按照“中央廚房+社區老年食堂+小區助餐點”的“1+X+N”模式,探索出老年助餐服務的新路徑,解決老年人的吃飯難問題和子女的後顧之憂。

石馬河街道養老服務中心“中央廚房”統一配餐。江北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家門口就能吃到可口實惠的午餐,真是給我們老年人解決了中午吃飯的大難題!”9月11日中午,南橋寺社區維豐小區老年助餐服務點內69歲的劉麗蘭奶奶準時在此就餐。

石馬河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智慧養老服務雲平台。江北區委宣傳部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養老中心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着轄區內入駐老人的全部信息,能夠實時展示養老服務中心的運行狀況,隨時更新老人的位置信息,監管老人照護情況,為老人提供應急需求服務和位置信息服務。這就是街道率先建設的智慧養老服務雲平台。

現目前,平台已採錄老年人數據4.2萬餘個,為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6000餘份。轄區內被服務的老人手腕佩戴“一鍵通”智能數據手腕或平板,可實行全方位需求服務,比如送上門的訂餐、購物、清潔、治療等等服務。

“在深化養老服務領域改革方面,街道獲得了市級真抓實幹成效明顯激勵支持的殊榮。我們採取‘中心帶站聯點’模式,不斷加大投入,持續增量提質增效,就是為了讓更多的老年居民享受到人人可及的基本養老服務。”街道辦事處主任盛俊傑介紹。(錢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