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鐵上的視頻外放、兒童哭鬧、放聲攀談等打擾得直呼“想靜靜”?以後可以選擇“靜音車廂”了。據《北京晚報》10月12日報道,京滬、京廣、成渝高鐵等部分復興號動車組列車上設置了“靜音車廂”。
“靜音車廂”如何實現靜音?據報道,旅客在12306APP上購票時,可選擇帶有“靜”標識的車次,閲讀“靜音車廂”温馨提示後,便可勾選優先分配“靜音車廂”席位。車廂內,語音播報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至40%,乘務員還會提供一對一的到站提醒服務。簡單來説,在“強提醒”的前提下,實現完全靜音依賴旅客自覺。
圖源 中國鐵路
近年來,隨着出行意願的提升,不少人選擇乘坐高鐵出行,但是與“噪音”相關的話題頻頻引起熱議。有家長認為,嬰幼兒哭鬧在所難免;有短視頻愛好者認為,聲音外放無可厚非;還有遠程工作者認為,接個電話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對另一部分希望安靜旅行的旅客來説,他們的需求被不斷讓渡。
兩種人對於車廂環境的不同定義,不能完全寄希望於某一方的讓步,更不能寄希望於“判官”以暴制暴的“爽文”,而是需要一種可以推動社會意識進步的制度,“靜音車廂”正是這樣的一種制度。這種基於需求進行的“分流”,可以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空間。對此,不少網友都表示,愛了愛了;也有人對“靜音車廂”是否真的能夠靜下來,提出了質疑。
圖源 中國鐵路
一方面,這種基於自覺的靜音,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每位旅客的個性化需求,達成一種“各自安好、互不打擾”的平衡感。以有孩家庭出行為例,有信心管理好兒童且希望得到休息的旅客,可以選擇“靜音車廂”,而不攜帶兒童且有接打電話或交談需求的旅客,亦可以選擇普通車廂。
但另一方面,一旦碰上個別不夠自覺的旅客,將對整個車廂的靜音效果產生較大影響。在此前試點的“靜音車廂”中,有旅客將乘務員形容為“關音菩薩”,因為車廂環境依賴乘務員不斷地提醒;今年7月,還有旅客爆料,自己乘坐的“靜音車廂”中有14個小孩,全程很吵鬧,但乘務員也未制止。
此外,對“靜音車廂”以外旅客的“安靜權”該如何保障的問題,也需要探究。如果普通車廂意味着對高音量的默許和縱容,沒有搶到“靜音車廂”座位的旅客是否有義務忍耐噪音?
如今,鐵路部門與媒體方面對“靜音車廂”的宣傳力度正在加大,這無疑會推動社會共識的建立。同時,對“靜音車廂”的討論也應跳出該車廂本身,如何讓“靜音車廂”真正靜下來、如何界定不同車廂的噪音邊界、是否應該存在“輕懲戒”,都需要進一步摸索。
從“中國式過馬路”到“停車讓人”成為社會共識,從靠體力擁擠到排隊成為默認選擇,也許“靜音車廂”不能一蹴而就,但在一次次呼籲、一次次探索中,形成哪怕一點點共識,最終一點一滴彙集起來,終會成為流淌在每個人心中不容動搖的行為規範。(正觀評論員 楊晗)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