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菊園新區:“圈”出幸福,享受“樂活”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綜合

步行15分鐘,即可享受到完善的養老、醫療、教育、商業、交通、文體等基本公共服務,這樣的“樂活”生活,菊園新區給出了樣板。

2016年以來,菊園新區率先提出建設“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建設目標,通過打造居住空間、公共空間和公建服務空間“三大空間”,形成宜居、宜業、宜遊的社區生活圈,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2020年10月,菊園新區獲評“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實踐案例”優秀案例。

宜業宜居,引來八方客

“80後”的李德卿是土生土長的黃浦區人,2年前來到菊園泰宸社區租住。每個週末,他都非常忙碌。早上,他會去附近的超市或菜場買菜迎接親朋好友的到來;下午,帶着大家去北水灣體育公園運動,或者去陳家山、盤陀子公園搭帳篷;晚上,再帶着大夥兒在信業廣場吃飯,順便在彩虹橋賞個夜景。“親戚朋友都喜歡來串門,這裏交通便捷、環境也好,既有大都市的時尚又特別適合居住。”李德卿説,等時機成熟,把公司也遷過來,“做個地道的菊園人。”

李德卿的想法來源於菊園不斷完善的交通、綠化等公共設施。近年來,菊園新區結合軌交11號線2個站點以及嘉定客運中心的優勢,加快推進智能公交系統建設、智慧停車系統建設,形成了區域內各類公交始發線路35條,途經線路6條。

圍繞交通佈局,菊園新區相繼建成了百果園、海棠園、嘉寧公園等精品公園,以及平城路中心景觀軸、嘉行公路、秋竹路、霍城路、詠竹路等轉角口袋公園,累計新增公園及公共綠地面積50.74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化面積達27.2平方米,是市人均公共綠化面積的3.3倍。在體育設施方面,菊園還新建了北水灣體育公園、北水灣百姓游泳池、3個“365”市民健身房、13 條市民健身步道、15片市民球場及66處市民健身苑(點),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達3.19平方米。

“老人”迴歸,樂享“圈生活”

隨着“圈子”生活的便利,菊園的人口也在隨之壯大。據統計,“十三五”時期,菊園新區新增常住人口3萬餘人,相當於“十二五”期末的7萬餘常住人口的一半。這其中,不乏許多“老菊園人”的重新迴歸。

家住匯豐凱悦的小高原本把房子租了出去,隨着近年來小區附近配套日益完善,去年下半年,小高一家人又搬回了匯豐凱悦。“村裏不少年輕人都搬回來了,現在小區周邊樣樣齊全,非常方便。”小高開心地表示,匯豐凱悦周邊有菜場、學校、軌交,還有城北大居綠地等設施,日子過得特別舒適。

便捷、多元化的商業體也是菊園吸引常住人口的另一大“法寶”。近年來,轄區內商業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華潤萬家、五月花廣場、日月光購物中心、魔方社區、泰宸新e街、信業購物中心等商業體相繼落成。此外,菊園新區還有5家國家級科研院所、2個國家級孵化器、4個眾創空間、7個科創產業基地,有效吸引了各類人才的聚集,形成了良好的宜居宜業氛圍。

以人為本,注重內在“滋養”

一個地方的魅力值不僅體現在人口結構的變化上,還體現在文化素養、人文關懷的提升上。近年來,菊園新區以人為本,尤其注重城區肌理的內在“滋養”,開發建設了一批特色項目。

菊園新區先後啓用了菊園老茶坊、我嘉書房、樂嘉書齋、荷享藝品、音樂創作基地、曲藝基地、漂流書亭、我嘉文創館等高品質文化陣地空間。智成文創園、六里中窯文化創意園區、金融小鎮文創交流中心等文創工坊基地也先後啓用。全市首家以政企合作模式運行、24小時全天候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點“我嘉書房”的運行模式,在全區得到推廣和複製。不僅如此,“菊園有戲”文化廚房配送中心相繼成立,市民們不出小區就能參與高品質的文化活動。如今,“菊園有戲”已是不少市民的心頭好。

不僅是文化,老百姓關心的醫療、教育等方面也有諸多看得見的提升。衞生中心城北分中心、嘉保社區、秋竹社區衞生服務站、2個智慧健康驛站相繼啓用。北水灣幼兒園、中科院上海實驗學校、實驗小學北水灣分校等3 所公辦學校(園)以及民辦幼兒園馬榮凱瑞幼兒園先後投入使用,城中路小學東校區也將於今年9月交付使用。

展 望

市民的感受度和滿意度始終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出發點和目標。“十四五”時期,菊園新區將堅持創新引領、體系融合、整體推進,以黨建高質量發展引領新區經濟社會發展,依託上海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的核心功能區和嘉定科技城自主創新產業化示範區的建設,以技術策源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發展目標,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管理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調整社區服務、生態環境、健康保障、商業服務、文化服務等佈局,形成一套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的新時代城市治理模式,全力打造凸顯“科技、生態、人文”三大內涵的科技之城和品質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