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7日,美國主流媒體紛紛報道,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擊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率先獲得270張選舉人票,贏得大選。此後,拜登將自己的推特認證更改為“當選總統”,並開始着手準備組建新政府,包括建立“過渡網站”、公佈13人的新冠疫情工作組名單等。
現任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這邊,他本人仍未承認敗選,其法律團隊更是在多個關鍵搖擺州持續發起法律挑戰,試圖翻轉結果。但CNN等多家美媒稱,特朗普身邊的人,包括他的妻子梅拉尼婭已經開始勸他接受這一結果。
2020年美國大選註定不尋常:新冠疫情持續蔓延、種族歧視問題凸顯、社會撕裂愈發嚴峻,郵寄選票成為主要投票方式、全國投票人數創歷史新高、大選結果遲遲“難產”、一方宣佈勝選但另一方拒絕承認……
如今,美媒預判即將年滿78歲的拜登將入主白宮,他本人則在7日晚的勝選演講中承諾“治癒美國”。但美媒預判的結果尚不算“官宣”,正式的結果還需等待12月14日各州選舉人團舉行投票、次年1月6日國會對選舉人票進行計票,再由國會宣佈勝選人。
回看這場大選,拜登為何能頻頻將關鍵州“翻藍”?這場大選對於美國有何特殊意義?新京報記者就此連線採訪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聽他解讀美國2020年大選中的“勝與敗”,以及這場大選對於美國未來走向的影響。
特朗普為何落後?
新京報:美媒紛紛預測拜登贏得大選,你認為特朗普得票數為何落後於拜登?
楊希雨:我認為特朗普目前處於落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政策原因和技術原因。
政策原因,最主要就是疫情應對不力,這極大地影響了他的選情。其實,今年美國選民最關注兩個問題——經濟和疫情。經濟上,雖然整體經濟形勢不是很好,但大部分民眾認為他的經濟政策和經濟執行力會比拜登好。然而,在疫情問題上,大家都認為他做得不好,很多科學家發表聯名公開信指責他疫情應對不力,導致他流失了很多選票。很多選民原本並不是很反對特朗普,但美國的疫情改變了他們的投票決定。
技術原因,指的是今年郵寄選票的投票方式。今年大選和往年非常不一樣的一點是,郵寄選票的比例非常高。而郵寄選票比例高造成參加投票的選民大增——今年的投票率也是100多年來最高的。不過,增加的投票選民,尤其是郵寄選票的增量部分,大部分是社會中下層和窮人,他們的政治取向一般都是傾向於民主黨的。這些羣體以往投票意願都不高,但今年除了競選過程中民主黨一再動員投票外,郵寄選票讓他們參加投票的過程也便捷了很多。他們不用跑老遠去排隊投票,政府把選票直接寄給他們,他們只要填好再用政府給的信封寄回去就好,連郵票都不用自己貼。所以我們看到,隨着計票繼續,郵寄選票湧入,拜登翻轉的情況越來越多。
拜登因何領先?
新京報:從拜登的角度來看,他因何而率先獲得了270張選舉人票?
楊希雨:今年的情況,拜登目前“勝選”的原因恰恰就是特朗普“落敗”的原因。一個是疫情問題,特朗普政策失當、抗疫不力,給拜登競選總統增加了有利因素。所以拜登在競選中一直強調疫情問題,承諾自己會認真抗疫、找到解決辦法,而不是像特朗普一樣推卸責任、淡化疫情嚴重性等。
第二方面也是郵寄選票,這種計票方式對民主黨就是更有利的。事實上,在大選日前,拜登和特朗普關於郵寄選票的攻防戰就開始了,特朗普一再強調郵寄選票不合法、會導致欺詐舞弊等,拜登則堅持郵寄選票是合法的。投票後,拜登也一直呼籲所有人保持耐心,計算每一張選票。
兩人得票數都破紀錄反映了什麼?
新京報:今年大選,拜登和特朗普都獲得了破紀錄的7000多萬選票,意味着什麼?
楊希雨:這其實反映了,拜登和特朗普都受到眾多民眾的支持。拜登是美國曆史上獲得普選票最多的總統候選人或者説勝選人;特朗普雖説敗選,但他的得票數也是破紀錄的,僅次於拜登。
這一方面體現的是,美國今年大選投票率創新高,總投票數大概1億5千萬,而其總人口才3.2億左右。另一方面,這反映了兩人都有廣泛的深厚的支持。兩人的得票數都超過7000萬,拜登是7500多萬,特朗普7100多萬,都比此前保持紀錄的奧巴馬要高(6800多萬票)。
而這一點其實也意味着,美國今年投票選總統某種意義上來看,是對美國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選擇。選民考慮的不是特朗普或者拜登個人,而是兩人的政策方向。投特朗普,那意味着贊成富人少交税、窮人少領福利、擴大持槍權利、打擊非法移民等;投拜登,則意味着贊成富人多交税、窮人享有更多社會福利以確保社會公平、嚴格控槍、包容移民等。兩個人在美國重大公共政策問題上,完全是相反的。所以,投特朗普就是希望國家向更右、更保守的方向發展;投拜登,則是希望朝着更左、更自由的方向發展。
目前更多人選擇了拜登,也就意味着更多人選擇了國家向左走。但投給特朗普的人相差也不大,其實也反映美國社會極化非常嚴重。
拜登若上台面臨哪些挑戰?
新京報:拜登若順利上台,將面臨哪些方面的挑戰?
楊希雨:拜登上台以後,必須解決三個如何的問題:一是如何給內爭降温、團結兩派的支持者,也就是拜登自己所説的“治癒美國”。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的話,拜登執政將非常困難。從國會到政府、從政客到民眾,如果保持這樣的撕裂,美國很難繼續前行。因此,對於拜登來説,大選結束就必須讓這種嚴重撕裂的情況告一段落,努力彌合分歧,至少要讓兩派之爭降温,實現國家的團結。
二是一項硬性任務,即如何有效控制疫情,儘快讓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走上正軌。疫情是拜登能夠勝選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他對選民的主要承諾之一,因此他必須儘快做好這件事情。因為如果他做不好,那不僅是他,之後民主黨人競選也會非常艱難。此外,這個問題不是政黨利益問題,而是事關國家利益的問題,解決不好的話,美國社會和經濟不穩定都會加劇。
三是如何在左右之爭激烈、左派內部分歧也很大的情況下,走出一條平穩的路,推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政策。目前來看,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民主黨內部激進的社會主義和温和的自由主義分歧也很大,作為温和自由主義代表的拜登在施政時,必須兼顧到多個方面的利益,因此這也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但整體而言,拜登上台初期,肯定會將資源和精力放在內政上。在外交上,拜登會對特朗普的外交進行結構性的改革,最主要的就是,首先回歸多邊主義道路,譬如重新加入世衞組織、巴黎氣候公約、伊核協議等,修正特朗普的單邊主義政策;其次則是迅速修復和主要盟友的關係。
2020大選對美國意味着什麼?
新京報:今年的大選會如何影響美國未來的走向?
楊希雨:在我看來這次大選在美國曆史上是個標誌性的事件。若干年以後,人們再回顧這次大選,會給這次選舉定下定論——這次大選某種意義上是美國國家發展方向、國家道路的選擇。具體來説就是,美國到底要走民主黨式自由主義的道路,還是走共和黨式保守主義的道路。
事實上,美國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爭鬥是長期存在的,但二者之間的對立和分歧從來沒有今天這麼嚴重。如今,美國政治極化已經非常嚴重,表現出來就是,自由主義的民主黨和保守主義的共和黨兩者的政策差距越來越大。折射出的問題就是,美國民眾對於自由主義或是保守主義政策的需求和要求,差距也越來越大。換言之,保守主義的支持者希望國家迴歸正宗的新教徒式宗教政治,遵從保守主義的基本規則和道德信仰;但自由主義的支持者如新移民之類,他們沒有新教徒的意識形態,更主張新的美國精神、遵從自由主義的傳統。
因此,這次大選就是自由主義道路和保守主義道路的選擇,是美國公民對美國應該往哪個方向走的公投。所以才出現了7000多萬對7000多萬的局面,這體現的就是美國民眾在政策方向上的對立,也是兩個政黨候選人政策方向上的對立。
從更深層次去解讀的話,美國正在進入第三次國家轉型的歷史時期。美國每過七八十年就會發生一次國家轉型的革命或變革。第一次是南北戰爭,這是選擇美國走以奴隸制為主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還是以自由僱傭勞動為基礎的工業現代化道路。北方贏了,所以美國走了後一條道路,也就是自由競爭的私人資本主義。第二次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極限後,爆發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也就是1929年至1933年的大蕭條時期。這個時期倒逼美國出台了羅斯福新政,從體制上改革了美國的國家制度,美國從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走向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之後,美國迎來了黃金髮展期。
但到了如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也走到了歷史極限,美國的國家制度又需要結構性的變革,也就是第三次變革轉型期。但目前的問題在於,目前兩黨的爭鬥本質上代表的是國家轉型方向的選擇,到底是拜登的自由主義,還是特朗普的保守主義,兩派支持者的對立、極化非常明顯。
近期,美國出現了會不會爆發內戰的問題。我認為,軍事形態的內戰不會爆發,但美國政治上的內戰已經展開了,這次大選就是美國政治內戰的一個序幕。接下來,拜登上台政治內戰也不會結束,因為他面臨的是一個撕裂的美國,是一半支持特朗普、一半支持他的美國。因此,美國的第三次轉型,需要經歷幾輪的政治鬥爭、政治內戰才能解決。美國現在就處在一個歷史性的十字路口,到底往哪兒走,取決於美國接下來一段時間政治內戰的結果。
中美關係會有什麼變化?
新京報:拜登若上台,會給中美關係帶去什麼改變?
楊希雨:我認為,拜登上台之後,中美之間存在一個良性互動的機遇。這指的是,如果中國或者美國主動出手,釋放一些積極信號,雙方會出現良性互動,使得前段時間自由落體式惡化的中美關係穩定下來。因為中美關係惡化,深深地傷及到了中美雙方的利益。但是從中長期來講,中美全面競爭的態勢已經不可避免。關鍵在於,中美是會進入惡性競爭,還是進行有控制的、良性競爭,接下來這段時間也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