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健康寶貝原創併發布。
雖然,我們希望孩子們每天都是開開心的,都不希望孩子哭鬧。但顯然,這並不是合理的期望,也是無法實現的美好願望。沒有哭鬧的童年,是那麼遙不可及,又那麼不真切,過於虛幻。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存有兩面性:上-下?前-後?左-右?正-負?這些都是相對的概念,並沒有絕對性,我們之所以能區分出兩個維度,都有賴於事先設定好的參照物。哭鬧和開心也是如此,粗糙地分類,可以認為是屬於情緒狀態的兩個相反的方面。孩子的常態的生活中,必定有開心,也必定有哭鬧。雖然,我們不鼓勵無理的哭鬧,但是我們不能拒絕孩子合理的哭鬧。因為哭鬧是孩子表達內心負性情感的常用行為方式,也是必要通道。
盲目管制孩子的表達通道,就會讓通道堵塞,會讓孩子被動地壓抑自己。在情感通道擁堵的狀態下,孩子變越來越無從適從,焦躁不安。長此以往,定會導致孩子習慣性地受困於日積月累的負性情緒的泥潭之中。所以,父母需要為孩子的哭鬧設定一個識別的參照物,以此來區分,孩子的哭鬧屬於哪一面:無理還是合理?針對無理的哭鬧,父母可以適度採取“淡化”的態度,漠然處之,讓孩子自行緩解。比如,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想要立即滿足。但迫於現實狀況,確實無法滿足。此時如果孩子哭鬧,純屬合理,父母理應全盤接受。
如果接下來,父母耐心地跟孩子進行了詳實的解釋,並且承諾孩子稍後滿足,但孩子還是不依不饒,哭鬧不止,甚至就地打滾,歇斯底里。此時,孩子的哭鬧可以歸屬於無理,父母理應採取一些干預措施,防止孩子情緒長期處於失控狀態。如果孩子的年齡已經大於四五歲,應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卻常常無理哭鬧,極有可能暴露了兩個潛在的問題:一是孩子延遲性滿足的心理能力需要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因為不同於年齡更小的孩子,四五的孩子具備了一定的符號表徵能力,即孩子能夠在頭腦中可以刻畫出不在眼前的事物,能夠記住他們,想念他們。因此,孩子可以做到對喜歡的事物“心心念”。
而且,孩子也能清楚地明白,我喜歡的東西會一直存在某個地方,他會等我一會去拿他,他不會無緣無故從世界上消失。孩子還具備了想象能力,他可以想象,過一段時間自己就得到喜歡東西的愉快心情和美好畫面,所以他完全可以聽得懂父母給予的承諾。另外,孩子也擁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理性,就像他們可以讓飛速奔跑的身體瞬間停下來一樣,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們完全可以調控自己的情緒狀態,暫時控制自己的慾望,忍受一時得不到的不舒服的感覺。總而言之,四五歲的孩子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實現延遲滿足,如果能力不足,則需要進一步培養和提高。但有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需要有父母耐心地解釋和説到做到的承諾。
二是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需要增強。孩子很多時候無理哭鬧,是因為他們無法相信父母的話,不願意接受父母的承諾。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排除個別孩子很難克服強烈負性情緒的影響,大多數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是基於這四五年跟父母相處的前期經驗,而得出的經驗結論。言外之意,父母沒有贏得孩子的信任。有時父母可能困惑,認為自己無法洞悉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心思似乎很難懂,説變就變,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在這一點上,孩子可比父母強多了。孩子們的思維單純,重視結果,很善於從一次次的生活經驗中提取智慧,如果父母本身行為不到位,常常不兑現對孩子的承諾,或是延誤兑現,父母以為孩子早已忘記,就也順水推舟假裝忘記,不再提起。而實際上,孩子對於自己發自內心的喜愛之物,常會牢牢記在了心裏。
父母千萬不要,孩子不不再索要,就是因為他們真的已經忘記。相對來説,更可能是孩子一時的興趣隨之消失,他們不再喜歡曾經感興趣的東西,對於發自內心的喜愛,孩子絕不會忘記。如此一來,孩子對父母的行為會感到失望,他們會記着父母的“不誠信”。因為這種得不到和放棄,孩子並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於父母的“説一套做一套”。久而久之,孩子自然無法信任父母。如果孩子常常無理哭鬧,説明你不會跟孩子溝通。
感謝您的閲讀,我們會繼續為您提供優質的原創內容。該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