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過河拆橋!基建狂魔修通“萬里黃河第一隧”!
“小妹妹過河,哪個來推我嘛~”
萬里黃河流淌到濟南
泥沙沉積演化成為一條地上懸河
最大洪水位超出河牀11.62米
懸在兩岸人民的頭頂上
更困擾了一座城市的發展
然而最近在黃河之下
發生了一件低調的大事
十一前夕
“萬里黃河第一隧”
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正式通車
今後,最快5分鐘可穿越黃河
而就在這條隧道的上方不遠處
使用了幾十年的濟南濼口浮橋
因為洪水已經拆除
這才是真·過河+拆橋
基建狂魔
把這事做絕了!
一條隧道可以改變一座城?
真有這麼神奇麼?
受黃河天塹和南部山區的影響,濟南東西向發展狹長,南北向發展狹窄,嚴重影響老城區發展步伐。而作為濟南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交匯疊加的全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三大國家戰略都繞不開黃河。
儘快破解黃河兩岸交通不便的局面
暢通微循環則是濟南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萬里黃河第一隧”
應運而生
為啥以前沒有,偏偏現在可以修
又為什麼是隧道?
黃河,綿延五千裏,奔流入海。它是中華母親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在濟南濼口段,泥沙堆積,形成一段罕見的、水量巨大的地上懸河,河牀高出南岸城區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河牀11.62米。
面對地上懸河
為了跨越這條天塹
濟南人民用了N種方法
NO1.冰面步行
濟南地處北方,冬天天氣寒冷,黃河自古以來又多有凌汛,初冬剛至往往就有冰凌漂浮於河面上,待到深冬河面結冰,冰凌堵塞了航道,旅客行人就只能滯留齊河縣城,唯一的盼頭就是河面全部上凍後,從冰面上走過去。
NO2.擺渡船過河
上世紀80年代前,黃河上一座公路橋都沒有,此前漫長的歲月中,人們都是靠擺渡船過河。現在濼口浮橋所在的位置,是跨河交通最發達的渡口。
NO3.浮橋過河
1988年,濼口浮橋通車,擺渡成為歷史,然而,每年夏冬兩季,浮橋都會因為調水調沙和淌凌而拆除,短則半個月左右,長則一個半月。而在更早的1982年,鵲山以東的濟南黃河大橋建成。之後,建邦黃河大橋等其他跨河大橋陸續建成,一座比一座規格更高、交通更方便,濼口這個曾經繁華的交通要道逐漸褪去光環。
NO4.跨河大橋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座座橋樑橫跨黃河,濟南黃河兩岸的交通越來越順暢。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橋樑建設空間逐步縮小,水底隧道優勢逐步顯現,發展也非常迅猛。
黃河沿岸百姓熱切渴盼
快速、便捷、經濟、全天候通行的
交通方式
NO5.最終選擇·隧道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
濟南的問題
終歸還是被濟南自己解決了
作為駐濟央企,中國鐵建中鐵十四局集團在大直徑盾構領域有着豐富的水下隧道施工經驗,在長江、海峽都建設過多條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如今,隨着施工技術日趨完善,施工工藝不斷進步,黃河隧道建設就交給了專業國家隊。
穿越地上懸河,在黃河底下挖隧道,好像頭頂一盆水打洞,一旦滲漏,就有水淹全城的風險,建設者每天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面對長距離、淺覆土、高水壓、超大直徑、超深基坑等特點,中鐵十四局集團結合盾構機掘進效能和遇到的困難,聯合打造出“黃河號”和“泰山號”兩台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刀盤開挖直徑15.76米,相當於5層樓高。
大國重器+基建狂魔=超級工程
有了外掛加持
懸河,不存在的!
基建狂魔不僅完成了對黃河的穿越
而且出道就是巔峯之作
一次穿越4條車道
最快2.5分鐘就可穿越黃河
濟南黃河隧道工程位於濟南城市中軸線上,南接主城區濟濼路,北連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
隧道盾構段長2519米,設計為雙管雙層公軌共建,上層為雙向六車道公路,最快5分鐘可穿越黃河,下層為軌道交通,最快2分半可穿越黃河,比繞道濟南黃河大橋節約近一小時車程。
然而
沒想到黃河還有善變的一面
除了泥沙還有意外驚喜?
驚喜一:黃河下有“拔絲地瓜”
黃河之下衝刷出大量黏土,在高壓作用下,十分黏牙,工程師把它比作拔絲地瓜,又軟又黏。
針對黃河隧道地層特點,工程師改造優化世界最先進超大直徑盾構機,制定刀盤結泥餅判斷及位置檢測方法,研發一套泥餅形成的預測軟件治理“粘牙”問題等,進一步提升了我國超大盾構的建造能力和技術水平。
驚喜二:黃河下有“牛軋軟糖”
本以為黃河下只有黏土,然而萬萬沒想到!
掘進中遇到的岩石強度普遍達到45兆帕,最大為90兆帕,相當於高鐵橋墩鋼筋混凝土強度的兩倍還多,它們和黏土混在一起,就像牛軋軟糖,又軟又硬又粘牙。
最困難的一次26個小時只掘進了2米,取出58塊堅硬的岩石。
大塊鈣質結核堵塞格柵,造成了泥水循環系統排漿困難,嚴重時可導致停機、管道被磨穿等問題。
驚喜三:黃河下有“深水炸彈”
在濟南黃河隧道掘進中,隧道最低點位於河牀下54米,最大水土壓力相當於6.5個大氣壓。
相當於一個人手掌大小的面積上承受兩個成年男子的重量。
當然這些都難不倒建設者
他們上手直接改裝設備
來應對堅硬岩石的碰撞
和巨大的水下壓力
當然這一切都來自於
充分的技術儲備和專業水平
造就的自信!
地下領域的探索永遠充滿了未知,濟南黃河隧道地質情況的複雜多變一度令他們傷透了腦筋,而在基建狂魔的想象力,也越來越“天馬行空”……
他們建設了國內第一條15米以上管片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線,所有管片和箱涵實現了預製生產全過程監控、二維碼“身份”信息驗證、質量終身可追溯,保證了產品質量。
項目團隊平均年齡僅有29歲!
同時,建設者將智慧監控系統應用到最大化,運用BIM技術貫穿設計、施工和運維三個階段,實現工程全方位、全過程、多維度、可視化的有效管控。
在兩岸大堤上每10米設置一處沉降觀測點,每天測4次標高,確保大堤零沉降。
黃河下竟然有“星空頂”?!
隧道里面全是中國式浪漫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主題設計為“黃河根脈、歲歲安瀾”,城河相融,動靜相融,藴含“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讓黃河隧道藝術空間景觀和自然互為補充。
其中“黃河流動星空”,以黃河星空為題,暖色照明,頂部弧線燈光表現黃河穿越之感,行駛隧道中讓人感受到星空光線流動之美。星空位於隧道的最低段,長304米,距離兩邊洞口約1550米。
洞門題字“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採用一代書畫大師趙孟頫的行書,其描繪濟南風光的《鵲華秋色圖》被譽為傳世名作。“歲歲九曲彎”聲屏障、北風塔“黃河之水”、南風塔“黃河之光”、北口“歲歲安瀾”、南岸主題為“黃河根脈、黃河波浪牆壁”等,彰顯了黃河精神的文化符號和城市新風貌,體現着中國建設者的浪漫。
央企建設者用智慧與勇氣
化天塹為通途
助推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濟南
乘着萬里黃河第一隧
奔赴“黃河時代”
萬里母親河
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
中央企業將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與高質量發展中更進一步
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
黃河長卷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