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首例國內低温保存手術主刀醫生: 復活首先要解決升温損傷難題

  從重慶女作家杜虹到展文蓮,兩例備受國人關注的人體低温保存手術,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都是主刀醫生。唯一的不同是,為杜虹操作時,他為美國阿爾科工作,而這一次,他來到了中國,加盟了一家中國公司。

對話首例國內低温保存手術主刀醫生: 復活首先要解決升温損傷難題

  5月8日,國內首例低温手術正在實施,阿倫·德雷克是主刀醫生

  阿倫·德雷克並不是一入行就涉足到低温醫療領域。他的領英(linkedin)資料顯示,自1986年從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以工商管理學士畢業後,他先後做過8年的信息技術專家、13年的消防隊急救員和3年的診斷成像手術管理。

  2009年,阿倫·德雷克加盟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正式參與人體低温保存的手術和研究。他告訴紅星新聞,“十幾年的急救生涯中,屢屢盡力卻無法挽救患者生命的挫敗感讓我尋找新的方式來拯救生命。”

  為什麼選擇這個行業?為什麼選擇來到中國?中國和美國人看待人體低温保存有什麼不同?被冷藏的人類在未來真的能復活嗎?帶着這些問題,紅星新聞對阿倫進行了一次專訪。

對話首例國內低温保存手術主刀醫生: 復活首先要解決升温損傷難題

  阿倫·德雷克

  談技術:最大意義在於能夠保存記憶

  見到阿倫(Aaron Drake)是在他位於銀豐生物集團的辦公室裏。深色長褲、皮鞋配細條紋襯衫,白大褂掛在轉椅靠背上,配上他渾圓而缺少頭髮的腦袋,彷彿美劇《急診室的故事》中的“馬克·葛林醫生”站在你面前。

  為了延長自己的生命甚至追求永生,方式不僅低温保存一種,克隆、幹細胞保存、基因工程,這些都被認為是人類探索生命的前沿科學,但在阿倫看來,即使拋開技術難度,人體低温保存有一個特性其他技術不可替代——能夠保留記憶。

  阿倫告訴紅星新聞,人體低温保存很大的意義在於腦細胞的保存,這就是為什麼人體低温保存要在臨牀死亡後就迅速介入,這是為了趕在腦死亡之前,避免腦細胞收到損傷。在國外,有些機構出於保存成本考慮,會選擇只對客户的頭部進行保存。

  “這是很重要的,假如有一天這些人能夠復活的話,他們會希望記得他們是誰,記得他們的朋友、家人,記得他們做過什麼。” 阿倫説。

  談質疑:目前無法解決升温損傷難題 手術在法律上沒問題

  每次有“人體冷凍”的新聞爆出,總有人質疑這是一個騙局。他們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從1967年1月19日美國人詹姆斯·貝德福被冷藏算起,50年間超過300位參與者,還沒有一位被複活或者嘗試復活。分頁標題#e#

對話首例國內低温保存手術主刀醫生: 復活首先要解決升温損傷難題

  國外人體低温保存 圖據網絡

  對此,阿倫表示,目前雖然在降温和儲存階段通過使用冷凍保護劑能夠儘量避免細胞出現損傷,但在升温階段,細胞和組織仍然會產生損傷,“這個是世界性的難題,想要復活,解決升温損傷是前提。”

  紅星新聞檢索發現,曾有科研人員發現某些魚類可以經過冰凍,化凍後仍然保有生命,這是因為這些魚體內富含一種抗凍蛋白,但這種蛋白數量稀少,很難被人提取使用。

  對於開展這類手術資質的質疑,阿倫表示,人體低温保存手術在操作上與常規手術並無太大不同,“參與手術的都是醫院中富有經驗的醫生,另外也沒有專門機構來頒發資質或執照。”

  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則告訴紅星新聞,目前此類手術在法律上是沒問題的,屬於“對遺體展開科學研究。”

  談手術: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低温保存 短時間介入是成功關鍵

  在阿倫看來,中國人或許比西方人更容易接受人體低温保存的概念。這也是他來到中國的一個原因,他看中的是中國的潛力。

  阿倫對展文蓮女士的手術印象深刻,這是他來到中國後的第一例人體低温保存手術。他告訴紅星新聞,在手術前,他和展女士的丈夫桂軍民見面超過7次,甚至現在兩人已經成為朋友。“桂(軍民)首次和我見面時,最先問的是美國是否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和手段,真是個令人心碎的問題。”

  對於展女士的手術,阿倫稱短時間的介入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在展女士去世前,阿倫的團隊在病房外守候了超過40個小時。

對話首例國內低温保存手術主刀醫生: 復活首先要解決升温損傷難題

  展女士暫時保存在右側數第二個高罐內

  並不是每一位患者都像展女士這般幸運,在15年杜虹女士完成人體冷凍之後,曾有一位北京的患者聯繫到阿倫希望完成人體低温保存,但最終失敗了。當時阿倫和他的團隊飛到北京呆了一個星期,該名患者始終活着,後來阿倫簽證到期回國續簽時,該名患者突然去世。“這就是我們最難過的事,通常情況下,超過四小時我們就很難再介入了。”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進行人體低温保存,阿倫回憶,曾有一位腦部腫瘤破裂的患者堅持要求要做,但最終因為周圍血管破裂,無法完成灌流而宣告失敗。

  談倫理:更看重為患者提供從絕症中恢復的可能

  除了技術上,倫理是人體低温保存另一個飽受爭議的領域。分頁標題#e#

  一些人堅持認為,儘管介入時患者已被宣告臨牀死亡,人體相關器官仍在進行代謝活動,大腦活動也還在進行,此時立即開展手術是不人道的。還有人設想,將來假如所有人都採用這種方式,會不會造成地球人口只增不減,加速各種資源的消減。

  “人體冷凍之父”埃廷格甚至曾提出:人們可以通過協商,輪流地不時將自己冷凍一段時間然後復活,就能平等且長久地享用地球資源。

對話首例國內低温保存手術主刀醫生: 復活首先要解決升温損傷難題

  “人體冷凍之父”埃廷格 圖據網絡

  但在阿倫看來,在目前討論這樣的設想是可笑的。“並不是人人都願意參與人體低温保存的,他必須是非常熱愛生活並且珍惜生命的人,世界上現在已經參與的不過300多人,這實在是很小的一羣人。”

  他認為,關注這種問題還不如去關注人口壽命的增長對地球的影響,“1900年至2000年,人口的平均壽命從39漲到了79,翻了一倍”,阿倫笑稱 :”假如未來100年再翻一倍而人們又沒有找到新去處的話,説不定人體低温保存,就成了不得不考慮得措施了。”

  相比於倫理爭議,他更看重人體低温保存為患者提供了一種可能,“一種將來某一天從絕症中恢復的可能。”

  作為醫生,他樂觀而嚴謹,“我堅信那一天一定會到來,但更重要的,人體低温保存技術則能挽救那一天來到前即將去世的這批人。”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 董冀寧山東濟南報道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秋葉”: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不要靈魂可以復活嗎,活人死人之間差的就是靈魂

  網友“高山綠水”:現在的生活真好。

  網友“用户32xxxx264”:停電了不得了,屍體會臭的

  網友“東莞用户11xxxx142”:外國人的錢不好騙只能來中國了。

  網友“省港澳金牌講師”:你沒看哥譚市嗎

  網友“武漢用户50xxx049”:科學發展的好快

  網友“大 江”:瞬間凍結瞬間解凍?人也不是菜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6 字。

轉載請註明: 對話首例國內低温保存手術主刀醫生: 復活首先要解決升温損傷難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