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先發布該消息的是一個寫稿機器人,它用25秒寫完了關於這次地震的速報,通過中國地震台網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全球首發。
△《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速報,內容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村鎮等8項內容。
△機器人自動編寫,用時25秒
25秒出稿
585個字,並配發5張圖片
自動寫作,自動發佈
當我等小編還處在驚愕中時,機器人已經迅速完成了數據挖掘、數據分析、自動寫稿的全過程。
“記者、編輯會不會被寫稿機器人代替?”這成為今天了媒體圈熱議的話題。
不用吃飯、睡覺、不會生病,還不領工資。機器人寫稿,真正達到了“又讓馬兒跑,馬兒又可以不吃草”的理想境界。
不過,儘管可以很快做到“讀書破萬卷”,但是,“下筆如有神”機器人目前可是做不到的。
機器人能寫稿,記者和編輯要顫抖嗎?
現在當然不必。
目前,機器人寫的稿子只是一些標準化、程式化較強的“通稿”,僅限於“消息”層面。信息時代,拼消息發佈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更稀缺的無疑是有深度、有觀點、有調查性的報道和評論。
機器人負責基礎性的文字工作,能把記者們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時間更深入地發掘新聞,有更多精力去採訪、創作。同時機器人也可以將消費者從海量信息中解放出來,提高他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效果和效率,而這就是人工智能對媒體的重要影響。
或許,“人機協作”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媒體的標配。那個時候,也許每一箇中國新聞獎背後,都會站着一個人類記者和一個虛擬記者,他們通過不同的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