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大棚裏有了機器人“小姐姐”,不光能聽指令還能提建議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5日訊 “孫:小豐,開啓一號補光燈。
機器人:好的,主人,一號補光燈開啓。
孫:小豐,開啓打藥系統。
機器人:好的主人,南區電磁閥打開,北區電磁閥打開,智能噴藥器已啓動。”
在濰坊青州市何官鎮南小王村晟豐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的一個蔬菜大棚裏,孫曉傑正在通過語音識別系統與智能機器人小豐對話,讓記者驚訝的不是小豐的“言聽計從”,而是會“頂嘴”。
“孫:小豐,開啓一號風機。
機器人:您好主人,當前的空氣温度為28攝氏度,當前空氣值未超過設定值,小豐建議您無需開啓風機。”
機器人小豐以及整個蔬菜大棚內的智慧農業系統,全部是南小王村返鄉大學生孫曉傑一個人的研發成果。他告訴記者,同類別的智慧農業系統,安裝成本僅僅是市場上價格的六分之一。小豐進駐蔬菜大棚一年以來,孫曉傑的工作地點也就搬進了大棚,根據實際情況改寫編程代碼,升級小豐的同時,也在升級着蔬菜大棚的種植和管理模式。
“現在國家提倡農業這塊,農業發展前景很廣闊。”孫曉傑告訴記者,“剛開始確實很艱難,我們對農業完全不瞭解,任何數據都沒有,而且資金有限,連傳感器都是我們自己做的,不過我們的傳感器不光精度調得更精準了,而且價格低廉,一個棚安好幾個都沒問題。”一年的時間,孫曉傑不負厚望,創建了南小王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實現了手機全程農事操作,每個大棚每年可降低人工成本5萬元。
針對既要在外工作,又要兼顧大棚管理的村民,南小王村還開發了一款移動端的APP軟件,讓村民通過手機端實時監控棚內温度、濕度、空氣質量等各項指標,進行遠端操作,實現了線下工作、線上管棚“兩不誤”,大大減輕了管護的勞動強度,把農民從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脱出來。
“拉簾不光非常累,還弄的身上非常髒,現在好了,全都是自動的。”種植户裴德相告訴記者,“現在在家裏看着到點了該捲簾了,用手機操作就可以自動捲起來了。”説起手機裏的病蟲害識別防治系統,裴德相也是讚歎不已。“這個火眼金睛病蟲害智能識別系統特別好使,只要打開軟件給蔬菜拍照,就能顯示出蔬菜有什麼病蟲害,用什麼藥物治療,怎麼預防之類的,省時省力,真是太方便了。”在大數據平台的統籌協調下,大棚管理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智慧融合”,蔬菜品質、品相兼具,產量提高了30%,每個大棚每年平均增收2萬多元。
南小王村黨支部書記孫國貞告訴記者,目前村內合作社打造的南小王晟豐現代農業示範園佔地850畝,建有包括冬暖式大棚、鋼構大棚、“四位一體”大棚等各種蔬菜大棚1000餘個,農户流轉的每畝土地通過“保底加二次分紅”收益達到4300元。在村內沒有貧困户的情況下,他們通過扶貧大棚項目把幫扶對象擴大到了全鎮。2019南小王村的兩個智能連棟温室大棚產生扶貧收益41.3萬元,有效帶動全鎮16個村143户、234人穩定脱貧及村內公益事業的建設。
小豐所在的這個大棚,就是其中一個扶貧大棚。南小王村村支部書記孫國貞計劃把合作社的1000多個大棚全部安裝智慧農業系統,解放出更多勞動力發展淨菜加工、配送等產業鏈延長業務,通過扶貧受益的提升、扶貧崗位的增加帶動越來越多的人走向致富路,而小豐的AI互動操控功能,將給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老人帶來極大便利,讓老年人也能成為蔬菜種植的生力軍。
閃電新聞記者 李偉 通訊員 劉長華 馬永婷 青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