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董高,男,土家族。1993年12月入伍,湖北省恩施市人武部原部長,現任甘肅省酒泉軍分區副司令員,榮立三等功2次,榮獲“2019年全國脱貧攻堅獎創新獎”。該同志紮根鄂西扶貧工作一線13年,先後4次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承擔7個村的對口幫扶工作,提出“1個縣級人武部牽頭3個地方單位組成扶貧隊定點幫扶1個貧困村”的“131”扶貧模式,帶領羣眾發展致富。
盛夏的鄂西南,滿目蒼翠。從恩施市人武部到天落水村,需要在綿延的盤山公路上繞過498道彎,一路的顛簸對於記者來説是一種煎熬,對董高而言卻是揮之不去的鄉情。
已任酒泉軍分區副司令員的董高,再次回到熟悉的“戰場”,鄉親們還是習慣性地喊他“董部長”。3年前,已在脱貧攻堅一線奮戰了10年的董高,主動要求把自己的對口扶貧點,從條件相對較好的新塘鄉換到當時條件最差、位置最偏、任務最重的紅土鄉天落水村。
董高“自討苦吃”,讓很多人不理解。他卻説:“小時候,鄉親們沒嫌棄我家窮,節衣縮食供我上學,現在我怎能嫌棄他們?”
初到紅土鄉,董高決定以院壩會的方式把村民的狀況摸清楚,但有人提醒他:“過去村裏開會,有人當場把桌子掀了!”
“向貧窮宣戰,怕和躲可不行。”董高與紅土鄉黨委書記張濤商量,將開會地點選在幹羣矛盾最突出的天落水村鐵廠壩組。
“有話敞開説。”會議開始前,董高誠懇地説。“靠着河邊沒水吃,趕場要翻三座山”“要我們種茶葉,種了又賣不出”……一次次談心交流、一次次圍爐夜話,村民的心慢慢被焐熱了。
上世紀80年代末,恩施軍分區開創了“1個專武幹部帶領3個民兵幫扶1户特困户”的“131”扶貧工程,被國務院扶貧辦譽為“將黨的富民政策傳遞到千家萬户的成功創舉”。
時過境遷。經考察論證,董高創造性提出“1個縣級人武部牽頭3個地方單位組成扶貧隊定點幫扶1個貧困村”的“131”扶貧模式,將幫扶對象由單個特困户拓展為整個扶貧村,幫扶力量由縣人武部“單打獨鬥”調整為軍地“聯合作戰”。
天落水村海拔高,過去村民吃水只能“靠天吃水”,碰上旱季,還得下山挑水喝,來回一趟就得兩三個小時。一些老人説,這是天落水村的命。
但董高不信命,他帶隊三探地處絕壁的鷹嘴崖,終於找到充沛的水源,並多方協調資金,用於修建水廠、鋪設管道,幫助羣眾實現了“一管清水進農家”的夢想。
多年來,董家河上未有一座像樣的橋。每逢雨季,村民只能涉水過河。路難行,也導致了村裏的茶葉、水果、土豆等運不出山。
董高把修建董家河大橋作為重點幫扶工程,組建起由恩施市人武部牽頭,運管局、公路局、食藥監局參與的“131”扶貧工作隊,從選址、測算到立項,不到一年時間,一座新橋橫跨董家河兩岸,村民在橋頭建起紀念碑,取名“軍民連心橋”。
紅土鄉“131”脱貧攻堅指揮部裏,至今還掛着兩幅地圖。董高曾經花3天時間,把全村177户貧困户的情況,一户不落地標註在圖上。董高“複製”了兩份,一份放到包裏,一份“掛”在心上。
主人公照片由何武濤攝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