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弟弟搶我的玩具!’、‘每次都是我!為什麼不叫哥哥去做?’、‘為什麼妹妹有,我沒有?不公平!’、‘媽媽是我一個人的,嗚嗚嗚嗚…’因為吃醋、嫉妒而延伸的手足衝突常常令爸媽手足無措,也常讓爸媽理智線斷裂。
爸媽莫驚慌
每一個情緒都是真實的,當手足在一起時嫉妒、難過、生氣,當分開時會寂寞、失落、想念,這些是手足發展的一般情緒現象,偏偏孩子大腦尚未發展成熟處理這些情緒,當面對愛的需求不被滿足或威脅時,大腦就容易激發生存本能,而延伸更多行為來獲得注意或宣泄不滿,例如:爭吵、搶奪、打架、哭泣、退化行為。
因此爸媽面對這些手足衝突時,別在衝突的當下説理(大的要讓小的)、做比較(姐姐都不會這樣!)、息事寧人(沒有啊!媽媽愛你比較多)、威脅(再告狀,什麼都沒有),這些都會讓手足彼此厭惡更深,請記得需先安定自己的情緒,理解每個行為下都是在索愛:被滿足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讀出孩子的內在需求
面對手足衝突情境時,孩子大腦會發出保護自己的求生本能,而生氣、哭泣是最快可以吸引到爸媽目光的方式。家長可以試着當孩子的情緒翻譯機,幫孩子説出他的內在情緒,例如:哥哥抱怨只有弟弟有糖果,媽媽偏心。媽媽可以蹲下平視哥哥眼神説:‘你看到弟弟有糖果,自己卻沒有,很失望,是嗎?’、‘你很想要吃糖果,可是媽媽先給弟弟,有點難過,是嗎?’、‘你擔心媽媽給弟弟糖果,可是你沒有,是嗎?’
同理每一個真實的情緒,協助孩子表達,讓孩子知道爸媽都有注意到他的感受,而非被冷落。等情緒穩定下來後,不適切行為才來設限,也需要陪着他練習,例如:‘你可以問媽媽或説:媽媽我也想吃、媽媽我有糖果嗎?’、‘剛剛打了弟弟,弟弟很痛,去抱抱弟弟,揉揉弟弟很痛的地方。’
每一個孩子專屬的特別時光
心是用來裝愛的,要累積陪伴才能累積愛,請每天給予一個專屬於他的特別時光,20分鐘單獨相處,這段時光一起共讀、一起玩他有興趣的遊戲、一起畫畫,滿足成為爸媽百分百關心、陪伴的需求,覺得被珍視、爸媽的愛沒有被剝奪或是犧牲,反而生活中將更安心。爸媽也可以輪流陪伴手足,當成為家庭陪伴習慣後,也會發現手足間對彼此特別時光不會相互打擾,反而也學習到等待、忍耐與尊重。
賦能孩子,給予真誠的肯定
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孩子能力所及給予適當的任務挑戰,例如:哥哥自己繫鞋帶,妹妹自己穿鞋子,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標準及目標。或是相互合作機會,例如:兩個一起洗澡,相互擦背、一起做爸爸生日蛋糕、一起挑戰結帳買東西。或是觀察到良善的手足互動也立即給予肯定,例如:安慰弟弟、分享糖果給哥哥、逗妹妹笑。以上這些都是在賦能孩子,當生活中‘我可以做’的事情越多,孩子可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也會獲得許多正向肯定,反而增加自我存在感。
讓每一次爭吵,累積為成長的能力
刻意安排手足間‘社會性遊戲’,從旁觀察、理清、傾聽、示範,幫助孩子調節情緒、一起思考解決衝突的方法,藉由經驗的累積,孩子大腦能發展出更多元、彈性、協調的社交能力,為將來的進入學校團體生活的友伴關係做準備。日常生活中,可以共讀繪本,藉由投射自己成為繪本中主角,淨化自己的情緒,也會從中學習因應方式,讓自己在下次衝突時提醒自己繪本中的好方法。
手足,是爸媽留給孩子彼此最好的生命禮物,每一個衝突都是手足彼此學習、調整説愛的方式,而爸媽是最好的引導者,在成長曆程中陪伴他們成為更好的支持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