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張夢旭 陳聖源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張旺 王會聰】當地時間9日,美國紐約市長白思豪表示,該市將在每個行政區的“關鍵”地段選擇一條街道,命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街。在反警察暴力執法和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推動下,美國社會正經歷一場洗禮,除了這樣的命名之舉,更突出的是針對150多年前內戰戰敗一方公共紀念物的“清算”——拆除雕像,更改名字。不僅有示威者這麼做,美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陸海軍也紛紛“出手”。但有批評者質疑:這樣的“歷史清算”能清除種族主義嗎?曾經,內戰被許多美國人認為是歷史的一部分,當年實現了“偉大和解”,如今,禁忌卻越來越多。顯然,美國社會出了大問題。
“遍佈全美的邦聯紀念物正在倒下”
“遍佈全美的邦聯紀念物正在倒下。”美國《史密森尼》雜誌網站9日稱,在對警察暴力執法和系統性種族主義的抗議聲中,美國公眾及政府官員正“清算”與奴隸主、邦聯及其他爭議性政治人物有關的公共紀念物,多個州的政府已經承諾或開始這麼做。
8日,在美國肯塔基州最大城市路易斯維爾,工作人員拆除了內戰時期任南方邦聯軍將領的約翰·卡斯爾曼的雕像。市政府計劃將雕像安放在他被安葬的洞穴山公墓,並表示正與公墓方進行協調。卡斯爾曼出生於1841年,20歲時加入邦聯軍將領約翰·摩根旗下的肯塔基州第二騎兵團。
路易斯維爾市長、民主黨人費舍爾多年來一直希望拆除這座雕像。一名反種族歧視活動人士表示,她為此爭取了3年,因為“這是奴隸制的遺蹟”。也有人感到失望。一名當地民眾説,這座雕像有100多年曆史,是社區的象徵,“大多數人不願去了解有關卡斯爾曼的完整歷史。他為這座城市做了很多。他確實曾加入南方陣營,但整體看,我覺得它值得留在這兒”。
路易斯維爾發生的事情,是全美一場普遍性行動的一部分。幾天前,在弗吉尼亞州首府里士滿,抗議者推倒內戰期間南方邦聯軍將軍威廉斯·威克姆的雕像。弗州州長此前還宣佈,將拆除位於里士滿歷史遺蹟大道上的邦聯軍將軍羅伯特·李的紀念碑。在肯塔基州,州長安迪·戴維斯已要求將南方邦聯總統傑弗遜·戴維斯的雕像從州議會大廈移除。
在亞拉巴馬州莫比爾市,該市官員已將南方邦聯軍海軍上將拉斐爾·塞姆斯的雕像從市中心移除。在路易斯安那州,尼科爾斯州立大學正準備更改兩座學院大樓的名字,因為它們都以邦聯軍將軍的姓名命名。在黑人人口占38%的密西西比州,該州是全美唯一將邦聯戰旗融入州旗的州,如今承受着越來越大換旗的壓力。但該州共和黨籍州長反對撤換,8日他在媒體逼問下表示,應由人民決定,而非議員們。
美國軍方也有動作。據美國《政治》雜誌8日報道,美國陸軍有10個基地和設施以南方邦聯軍領導人名字命名,陸軍部長瑞安·麥卡錫已表示對重新命名這些基地持開放態度。國防部長埃斯珀對此也表示支持。
有分析稱,在重新命名這些陸軍軍事基地問題上,軍隊面臨着一場艱苦的戰鬥。要求重新命名的呼聲存在多年,美國陸軍此前堅持認為,以“具有軍事重要性的歷史人物(包括內戰的雙方將領)”命名設施和街道是陸軍“傳統”,旨在紀念和頌揚美軍士兵,而更名將“顛覆傳統”。
這些爭議性基地基本都在南方各州,比如北卡羅來納州的布拉格堡,邦聯軍將軍布拉克斯頓·布拉格是一個奴隸主,他被認為是內戰期間最無能的將軍之一。此外還有佐治亞州的本寧堡和戈登堡、弗吉尼亞州的皮克特堡、得克薩斯州的胡德堡等。
比陸軍動作還快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5日率先“封殺”邦聯旗幟,禁止陸戰隊員在任何場合以任何形式展示邦聯旗。9日,美國海軍也宣佈“封殺”邦聯旗,禁止在海軍設施、艦船、戰機及潛艇上的所有公共空間和工作區域懸掛邦聯旗幟。
為支持非洲裔的抗爭,一些城市還有其他動作,比如首都華盛頓特區市長5日下令在通往白宮的街道上塗上“黑人的命也是命”標語,並將白宮北部拉斐特公園前面的廣場命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廣場。9日,紐約市長白思豪宣佈將對每個行政區的道路進行粉刷並重新命名。
拆還是不拆,這是一個問題
針對種族歧視象徵特別是邦聯遺蹟的拆除風潮,過去5年出現過兩次。一次是2015年,由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教堂槍擊案引發,當時一名白人開槍打死9人。另一次是2017年,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發生種族暴力事件。
2017年的那次事件中,美國各地包括旗幟和紀念物在內的邦聯標誌物令抗議民眾怒火中燒,但在幾十個相關匾額、雕塑等遭質疑或被拆除後,再沒有任何有關處理此類地標的統一計劃。近年來,一些紀念物被拍賣、移走、儲存,但其他仍原封不動。據美國民權團體“南方貧困法律中心”2019年統計,自查爾斯頓事件後,有114個邦聯標誌物被移除,但仍有1747個繼續存在。
“那些雕像之類的標識是內戰的遺產,當年很多原南方的將軍、高官沒有被追責,甚至繼續做了高官。近些年,由於‘政治正確’,一些有色族裔自發來做這些事,引發美國社會震動,政府也沒太多幹預。”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袁徵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但這次,一名黑人死在人們眼皮底下,而且今年是大選年,無論哪個黨都有意迎合這批人,不想在這個問題上得罪他們。
對支持拆除雕像的人來説,這些紀念物一直是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圖騰”。哈佛大學非洲裔美國人研究系講師琳達·查弗斯在《波士頓環球報》上撰文説,許多白人不瞭解種族主義,將種族主義視為過去的遺蹟。查弗斯稱,他們不知道黑人歷史上的最低點並不是在奴隸制時期,而是在20世紀之交,白人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獲得的獨立地位,對黑人在國會中的存在感到不滿,對黑人的種族主義經歷了致命反彈。
這的確是事實。美國內戰結束約30年後,即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隨着南方各州陸續執行種族隔離的《吉姆·克勞法》,邦聯紀念物大量出現。30年後,民權運動興起帶來種族主義者反彈,邦聯紀念物再次湧現。
不過,關於如何處理這些歷史遺蹟,一直爭議很大。有人認為,這些雕像早就該拆除,政府此前很無知,各地應成立委員會,深入瞭解種族主義的歷史遺產。反對者則認為,這是破壞行為,雕像是對歷史的記錄,拆雕像並不能解決種族主義問題。“我們擁有自己的歷史很重要。我們可以拆掉這個國家所有的邦聯紀念物,但如果不能從中吸取教訓,種族主義不會被終結。”紐約城市大學藝術歷史學家哈麗雅特·森尼説。
與美國幾乎所有社會問題一樣,“黑人的命也是命”這一運動不乏反對者,除了白人至上主義者,有温和反對者提出“所有人的命都是命”,但自由派人士認為,這麼説表面正確,其實是對種族問題的忽視或刻意迴避。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連一些共和黨保守人士也站出來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
拆除邦聯紀念物運動形成風潮,但也面臨障礙。美國南方多州有保護這些紀念物的法律,州級立法機構也多被共和黨所掌控。美國VOX網站稱,在肯塔基和路易斯安那等前邦聯州,一些官員支持拆除行動。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多年前開展此類討論時,許多政客就反對,這次他們又在做同樣的事情。
在美國國會大廈國家雕像廳,羅伯特·李、邦聯總統與副總統等人的雕塑仍赫然在列。國會大廈內還有奴隸制堅定支持者、美國前副總統約翰·卡爾霍恩,以及北卡羅來納州前州長、白人至上主義領導人查爾斯·艾考克的雕塑。幾年前,一些黑人議員曾要求替換這些雕塑,但此類努力未能成功。
背後是美國在走向“極化”
“靠拆除邦聯紀念物不可能清除種族主義。”袁徵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在白人主導的美國社會,對有色人種尤其黑人的歧視不是法律造成的,而是內心深處白人至上的意識所致。長遠看,美國的種族、移民問題會更突出。到本世紀中葉,白人人口占比可能會降到50%以下,雖然絕對數量依然最多,但他們會越來越焦慮。
受美國影響,歐洲近期的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中,多個歷史人物被捲入。在英國城市布里斯托,17世紀奴隸販子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銅像被推倒。倫敦、曼徹斯特都表示將重新審查市內的地標、雕塑等。在比利時,多地發生破壞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雕像的事件。
德國新聞電視台9日稱,西方此前曾對東歐及其他地區推倒歷史雕像,比如與蘇聯有關的雕像給予歡迎,但最近美英等國拆除爭議人物雕像的運動卻引起輿論分歧,變成一場“政治之爭”。德國曆史學家尤爾根·齊默勒表示,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有紀念奴隸販子或在殖民主義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的紀念物,美國現在的拆雕像事件,給這些國家帶來難題。他認為,一邊倒地推翻雕像,是將種族問題簡單化,也是對文化歷史的“暴力”,應讓爭議雕像先經歷社會討論,然後決定去留,大多數可以作為歷史的見證。
在當下的美國,有關拆除邦聯紀念物的不同看法互不相讓,有黨派之爭,有意識形態差異。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官方動作看,拆不拆雕像主要看州長或市長的政治傾向。在當前抗議的大背景下,南方一些地方為緩和矛盾,也可能是為回應民間的聲音,所以做出支持拆除的決定。但總體上,這並不代表美國整個政治潮流發生了變化。
“走向極化的國家。”德國《焦點》週刊稱,近幾十年來最大的疫情、上世紀60年代以來最大的抗議活動及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讓美國陷入混亂,並走向極端化。推倒雕像是這種極端化的一個象徵,美國人在發泄憤怒,美國社會出了新的大問題。美國《外交》雜誌也稱,美國正同時經歷疫情、經濟衰退、抗議“三場劇變”,美國駐歐洲等地的使館周圍爆發反對種族主義和警察暴行的示威,多年來,對美國榜樣的信心日趨衰落,而這是美國國內長期政治分裂和機能失調的結果。
從1619年第一艘運送奴隸的船隻抵達弗吉尼亞海岸算起,美國非洲裔爭取權利的鬥爭已經持續4個多世紀,之所以至今還在持續,用美國霍華德大學法學教授卡爾頓·沃特豪斯的話説,問題在於結構性種族主義從未成為美國總體政策論述的一部分,有關民權的法律制定被用於針對不合適的個人行為,並沒有解決非裔羣體的所有問題。
在吳心伯看來,美國對未來發展方向的看法越來越分裂。奧巴馬代表了一個方向,就是左一點、進步主義,而特朗普執政反映出美國要回到過去,即二戰前那種白人主導、種族主義傾向,對外搞孤立主義和單邊主義。“這兩派都有強大的社會基礎,所以美國在國家發展方向上越來越分裂,越來越困惑,短期內不會有答案。”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