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寶貝一直温順可愛,長大後能聽話懂事。但過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發現一個事實,不是孩子沒脾氣,只不過還沒到爆發的時候。當然不能否認,的確也存在個別的“小天使”。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發脾氣,是被慣壞了的表現,或者説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不服管教,是不對的。然而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懂事,孩子發脾氣是因為有想法有需求了,甚至可以説孩子發脾氣,是教育得好的表現。為什麼這樣説呢?
首先,小孩子發脾氣是長大的標誌
1-2歲的寶寶哭鬧,一般是因為需求未得到及時滿足。發脾氣,是這個階段寶寶表達情緒的常用方式,比如想要桌子上面的小勺子,沒給他或者給成了小叉子,就立馬大哭大鬧,這是由於語言表達和控制能力較差而動作比語言發展快導致的。
2-3歲的寶寶發脾氣,是因為沒遵守他的秩序。比如給他穿衣服必須先穿襯衫再穿褲子,如果順序反了馬上大發脾氣,再比如吃餅乾必須是完整的,蠟筆的顏色不能放錯位置,這種倔強的秩序感正是孩子成長的證明。
3-4歲的孩子愛頂嘴,是因為心智更加成熟。在嬰兒的世界中,他和媽媽是一體,經過了“可怕的兩歲”,他開始往自主自立方面發展,到了三歲以後,他們想要擁有更多的權利,而頂嘴就是表達“我有更多想法,有更多需求”了的意思。
4-6歲寶寶氣急敗壞,是因為自尊心作祟。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自尊心也開始萌芽,不過他們又缺乏耐心。想掌控一切,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但又因為太着急卻做不好,一旦遭遇了挫折,就容易出現小宇宙爆發的情況。
其次,孩子敢發脾氣是教育得當的表現
孩子敢和父母發脾氣,説明這個家庭可以接納他的脾氣,不然他沒有勇氣跟父母作對。他敢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展現在父母眼前,也印證了父母給的安全感是足夠的,説明教育環境是一個良性的。
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發脾氣是對感到無助或無力的情境做出的反應,是對周圍人發出的變相求助信號,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而我們作為大人,需要讓孩子把這些無助、無力的情緒宣泄出來,心理學家阿利瑟·所特説得很好:孩子試着將所有見到的一切裝進心裏,試着理解這個世界,這對他來講,有點不堪重負。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第一件需要做的就是試着去理解孩子,包括正在發脾氣的孩子。當孩子發脾氣,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去找導致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允許他把情緒釋放出來,那麼將來他會很感激你。
“乖孩子”,才是家庭教育的悲劇
這裏説的乖孩子,主要是指因為父母的嚴苛、不理解,把脾氣憋回去的那一類孩子。為了做父母眼中的懂事的孩子,“乖孩子”總是想辦法討他們歡心,戴上的一副“好的,我都可以”的假面具。
而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積鬱的,是滿滿一堆負能量。很多心理諮詢師發現,往往那些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越容易出現極端的情緒,這種爆發很可能是積攢已久。
不要讓孩子在一個應該打打鬧鬧、哭哭笑笑的年紀,卻需要每天小心翼翼看着大人的臉色生活,失去了孩子本該有的脾氣和任性,這樣的孩子不但小時候不快樂,長大後容易出現的問題更多。
各位朋友,你認為小孩子有脾氣是正常的嗎?你允許孩子有脾氣嗎?歡迎留言和大家一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