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公里風雨路 廿六載再重逢
湘潭大學駐張家坪村工作隊以及村兩委驅車1000餘公里,將村裏82歲龍永英老人失聯26年的小兒子接回家鄉,圓了老母親的團聚夢——
千公里風雨路 廿六載再重逢
湘潭大學駐張家坪村工作隊以及村兩委在宜昌接到了26年未回家的鄧光友。馬志遠/攝
返程路上,坐在中間的鄧光友緊緊握着郭鳳安和龍修旺的手。馬志遠/攝
母子在湘西州瀘溪縣張家坪村相見。馬志遠/攝
鄧光友一家將錦旗送給工作隊。馬志遠/攝
鄧光友一家將錦旗送給村委會。馬志遠/攝
鄧光友一家與工作隊、村兩委以及村民代表合影。馬志遠/攝
在他的記憶中,從村口翻過一個山坡,就到了他的家。房子是土木結構,質量不好,經常漏水。屋前有一片竹林,屋後是自家的農田,小時候經常跟着父親在那裏牽牛耕田。
老屋旁邊還有條小路,每次母親上山砍柴,他就蹲在路旁等她。最歡喜的事情,是母親吃完喜酒,總會帶上幾塊肉給他。“那時候一個月難得吃上一次肉,每次她都捨不得吃,全都留給我。”鄧光友説。
此時,距離宜昌市500餘公里外的湘西州瀘溪縣張家坪村,鄧光友母親龍永英房間裏的燈還亮着。她佝僂着背,來回反覆踱着。馬上就能見到失聯26年的兒子了,這個82歲的老母親激動得幾晚沒有閤眼。
龍永英的女兒鄧來英告訴我們,這20多年,老母親經常在車站附近撿廢品,盼望着能在那裏遇到兒子。等到快過春節的那幾天,老人家就整天整天的站在村口,等回村的班車。
盯着時針一分一秒轉動,上午8時30分,鄧光友終於熬到與湘潭大學駐張家坪村工作隊隊長郭鳳安、村主任龍修旺約定見面的時間。他特意換上昨天去附近集市買的新衣服,提着行李箱,登上了接他回家的車。
這是郭鳳安第一次見到鄧光友,雖然這個名字在他心裏記掛了3年。自2018年8月駐村以來,郭鳳安每次到龍永英家走訪,老人家一提到失聯的小兒子就泣不成聲。“當時心裏想着一定要幫老人家圓了這個夢。”郭鳳安説。
此後,工作隊與村幹部動員各種資源多處聯繫打聽,仍然無果。看到老人家思子心切,在尋找之餘,郭鳳安時常買些水果看望龍永英,拉着她的手,陪她聊聊家常。
直到今年4月,一封寄信地址寫着“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港務新村鄧光友”的信件被送到張家坪村村委會。郭鳳安興奮得一路飛跑,第一時間將信送到龍永英手中。
得知盼了26年的兒子還活着,龍永英喜極而泣,當即花50元買了幾包煙,硬要塞給郭鳳安。“老人家生活勤儉,這50元相當於她半個月的生活費。”郭鳳安説。
通過信件得知,離家後的鄧光友曾幾次誤入傳銷。早些年,他的身份證不慎丟失,因無二代身份證無法乘車回家,又無家人聯繫方式。幾經輾轉,後在湖北宜昌定居,靠賣苦力掙錢度日。“經常想念家鄉,想念親人。”鄧光友説,“但是這些年在外混得不好,沒錢回家,也沒有臉面回家。”
好不容易聯繫上了鄧光友,工作隊不想就此放棄。考慮到疫情影響,工作隊、村兩委認為暫不宜前往宜昌,郭鳳安只得反覆打電話與鄧光友溝通,勸他放下心理包袱。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鄧光友終於鬆口,答應跟工作隊見面。
6月初,疫情好轉,工作隊和村兩委決定驅車前往宜昌接鄧光友回家。村裏熱心黨員高雲峯、曹萬松主動請纓,當起了司機。
6月6日,接鄧光友回家的車子在高速上快速行駛着。1000餘公里路,有大雨滂沱,有烈日當空,有霞光鋪地,有星光璀璨。
返程中,鄧光友坐在後排中間,緊緊握着兩旁郭鳳安和龍修旺的手。鬆開手後,又不停地用拇指和食指摩挲着手裏的礦泉水瓶。
“等會就能見到母親了,你覺得她現在在幹什麼?”龍修旺是鄧光友的少時玩伴,他問。
鄧光友頓了頓,説:“她應該正站在村口等我,戴着黑色的頭巾,穿着她最喜歡的那件藍白布衣。”隨後,幾滴眼淚滴在了手背上,鄧光友沒有再説話。
等車子下了高速駛入村道,一直安靜的鄧光友突然情緒激動起來,猛地起身準備強行開門下車,被郭鳳安一把抱住後,他大聲喊道:“你們騙我,這不是回家的路。村裏沒有水泥路,山路上也沒有護欄!那些年我被傳銷害慘了,你們又想把我捲進去,我要跟你們同歸於盡!”
“你要相信我們,這幾年村子裏來了工作隊,幫我們做了很多大好事。家家有自來水,户户通水泥路,早已不是之前的那個樣子了!”龍修旺抓着鄧光友的手,解釋道。
“一水繞十寨,廟高林木深。”張家坪村座落在天橋山風景區腳下,是第五批國家傳統村落。全村下轄3個村民小組,10個自然寨,共301户、1113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户101户、410人,為深度貧困村。
近年來,工作隊、村兩委以“石頭縫裏找產業,圍着山水做文章”為總攬,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將鄉村休閒遊與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大力開發體驗式採摘園。目前,全村已建成藍莓採摘基地35畝、黃精35畝、黃桃20畝以及光伏電站180千伏。2019年,101户貧困户順利脱貧。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10萬元,張家坪村已由深度貧困村變為一個小康村。
聽着大家講起這幾年村子裏的變化,鄧光友慢慢平靜下來。下午3時,車子抵達村部。見到26年未見的母親,鄧光友頓時嚎啕大哭,一把跪在地上,不停磕頭。“幺幺,回來就好。要磕頭,你得先給黨磕個頭。沒有黨,沒有黨的好乾部,我們娘倆今生怕是沒有機會見面了。”龍永英緊緊抱住自己的孩子,淚眼婆娑。
回家前,龍永英一家將寫有“扶貧幫困辦實事,心繫羣眾解民憂”的錦旗送給了工作隊和村兩委,龍永英還將自己一針一線織好的鞋墊塞到郭鳳安、龍修旺、高雲峯、曹萬鬆手中。
“老母親眼睛不太好使,平時織一雙鞋墊需要10天時間。聽説工作隊會把兒子接回來,她這幾天連夜趕工,希望能表達自己的一點心意。”鄧來英説。
“再也不用在外漂泊,過着擔心受怕的日子了。感謝扶貧好乾部,圓了我們母子26年的夢。”鄧光友説。餘暉中,久別重逢的一家人,挽着手,朝家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