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英媒:“Z世代”漸成美國抗議活動領軍者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綜合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13日刊發題為《全球疫情幫助“Z世代”點燃一場運動》報道稱,1995年後出生的“Z世代”在美國眼下的大規模示威活動中成為主角。新冠疫情也發揮了一定作用,給居家隔離幾個月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出口,他們中許多人已離開校園或失去工作。報道摘編如下:

上週,奎因·湯森·賴利在臉書上受邀與芝加哥公立學校的其他近年畢業生一起集會反對警察暴行。兩天後,這名25歲的年輕人手持擴音器站在上萬人面前。

喬治·弗洛伊德、布倫娜·泰勒和其他非洲裔美國人死於警察之手以後,美國各地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數以千計的20來歲年輕人扮演了主角,詩人兼活動人士賴利就是其中之一。

這些Z世代——即1995年以後出生的人——年齡緊跟千禧一代,是第一代伴隨着互聯網長大的所謂數字原住民。他們成為這場運動的領導者,組織了自己的示威活動和團體,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宣傳。

觀察人士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或許起了一定作用。抗議活動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情緒出口,他們在過去幾個月裏被迫足不出户,許多人失學失業。

“疫情和封鎖沒有阻礙年輕人的行動主義,反而出人意料地推波助瀾。”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威爾明頓校區教授馬克·埃德爾曼·博倫説。

博倫表示,大多數學生和年輕人在封鎖期間非常依賴技術,這意味着大多數人都看到了喬治·弗洛伊德遇害過程的視頻,而疫情本身也增添了緊迫感,“它讓許多人不再覺得事不關己,不再覺得一切都無法改變”。

社會學家、《美國抵抗運動:從婦女遊行到藍波》一書作者達娜·費希爾説,上週末,她和幾個研究人員調查了紐約、華盛頓、洛杉磯和倫敦的抗議活動,發現一半參與者的年齡在30歲以下,這反映出許多人傳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較低。這些人也更樂於冒抗議活動轉向暴力的風險,並有在酷熱中持續抗議幾個小時的體力。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青年團體BYM100的23歲教育工作者佈雷婭·約翰遜説,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喚醒了她的許多同齡人,迫使他們認識到美國社會對有色人種一直以來的不公平。

她説:“這對有些人是一種衝擊,他們原以為自己是中產階層,實際並非如此;他們原以為這些問題與自己不相干,實際並非如此。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種羣體悲傷、羣體歉疚。這就是你所看到的痛苦情緒的一部分,是你在抗議活動中的感受。”

全球性非營利組織國際青年基金會的主席蘇珊·萊克勒説,早在此次疫情之前,20歲左右年輕人失業的幾率就是25歲以上年輕人的三倍。新冠肺炎加劇了這種差異,尤其是在服務業、零售業和旅遊業。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歷史學家朱莉·魯本説,當前這場運動與20世紀60年代的抗議活動頗為相似。在早年的那個例子中,多場運動交織到一起,比如主要由年輕白人領導的反越戰運動和以非洲裔美國人為主的民權運動。2020年似乎出現類似的情形,既有針對警察暴行的抗議活動,也有着重於氣候變化問題的抗議運動,還有泛泛地反對特朗普政府的抗議。

“在特雷文·馬丁那個年代發生的抗議活動讓人覺得似乎那是黑人的事情。”芝加哥活動人士賴利説。現如今的抗議活動聚集了範圍更廣的活動人士,包括白人和拉美裔盟友。“這確實給了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