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無能的父母, 會對孩子實施3種管教方式, 養出的娃將來很難優秀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綜合

前一段時間遇到一個朋友小敍了一會兒,這個朋友是大學4年的同學,印象當中她話不多,比較內斂。

幾年時間不見,朋友蒼老了很多,一點不像當年的模樣。

聊天當中朋友説她離婚了,因為對自己不自信,所以總是疑神疑鬼,和老公也是爭吵不斷。兒子也不聽話,總是想辦法惹他生氣,而她一生氣就想動手打孩子。因為她印象當中她的母親就是這樣對孩子的,而打孩子是管教方式當中最為有用的。

最後丈夫受不了這樣的生活,選擇和她離婚,兒子也不願意跟她。

她現在有點迷茫,不知道怎麼對待身邊人,明明她媽媽一直都是這樣對她的,她從前也一再提醒自己不要活成父母那樣,只是慢慢的發現,她管教孩子的方式嫣然成為了她父母的復刻版……

無能的父母,會對孩子實施這三種管教方式

1、給孩子心靈和身體帶來重擊

父母對孩子存在打罵行為,不僅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難以想象的後果,同時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研究結果發現,經常受到打罵的孩子,更加容易出現叛逆心理。長大之後不僅在性格方面表現得懦弱,同時脾氣陰晴不定,變得更加不服從父母的管教。

2、用負罪感綁架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需要父母花費較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這些時間、金錢和精力往往難以用準確的數字進行計量。

而父母對自己的愛,孩子內心一直都知道,很多孩子也想要更好地報答父母,但是如果父母以期利用負罪感進行捆綁孩子、管教孩子,難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對於父母的付出一定要給予反饋,否則自己就滿身充滿罪惡。

知乎上曾經有這樣的一個話題:“為什麼我們會面對父母時有負罪感?”

有一個熱門高讚的回答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就是我現在如果不是為了你……"這樣的我們,面對父母時很難沒有罪惡感。”

雖然從某一角度來講,父母一直強調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可能會迫使孩子努力,但是也會導致孩子越發在父母面前抬不起頭,讓孩子對生活產生一種無力感,嚴重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因為無力而厭棄生活,讓孩子成為“行屍走肉”。

3、“非法”入侵孩子的邊界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心理邊界”,這樣的一種“邊界”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卻是確保我們個體擁有獨立的重要根基。

當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過強時,其實就是入侵了孩子的心理邊界。

主人公將自己和家庭的決裂根源歸於父母一直以來對他的控制慾太強,讓他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自他脱離父母之後才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

而文章所説的父母之後一直後悔自己對孩子的控制太多,導致孩子一直想要逃離自己。

根據法國健康雜誌《TOPSANTE》報道,有兒童專家曾對422名2歲、5歲和10歲的孩子,分別進行了長達8年的追蹤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孩子一直受到父母過強的控制慾管制,往往變得更加的多疑、冷漠、缺乏面對挑戰的勇氣、更加的孤獨。

所以,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家長還是應當適度的放手,將原本屬於孩子的生活還給孩子,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一份體驗。

管教孩子時,找對方法很重要

很多時候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管教方式就是採取一種既不懲罰又不嬌慣孩子的管教方法,根據每個家庭情況不同,管教的方式也會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但是家長需要清楚的是,無論採取哪一種管教孩子的方式,都應當以培養孩子正直、自信、自律、付有責任感等為基礎。因為自己才是孩子將來自己生活的依仗。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找到一種適合管教自己孩子的方法,但事實上管教孩子並沒有所謂的一種真正適合的方法,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總是多變的,而家長也應當根據孩子的改變而進行更換不同的管教方式,這樣才能夠整體更加有利於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