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繼上海等城市強制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之後,2020年5月1日,北京市也進入了垃圾分類“強制時代”,到如今已經過去三月有餘。廚餘垃圾的處理,是垃圾分類中的重要一環。如何從根本上最高效的處理廚餘垃圾,是我們未來必須面對的問題。
制止餐飲浪費,如何將廚餘垃圾變廢為寶?北京實施得如何?其他地方又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做法?
廚餘垃圾總量大
在8月19日的“市民對話一把手·提案辦理面對面”直播訪談節目中,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孫新軍介紹了北京垃圾分類的成果和近況。
孫新軍在節目中談到,目前影響垃圾分類水平問題最大的就在社區環節,而垃圾分類的第一步就是把廚餘垃圾從生活垃圾裏分出來,在現階段這兩個指標是垃圾分類效果最直接的體現。原計劃到8月底,家庭廚餘日分出量達到2000噸,這個目標在7月底已提前完成,截)8月19日,日分出量已經到了3200噸,出現了“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
不過,從中也能看出,相較於其他垃圾,廚餘垃圾的總量比較大。雖然廚餘垃圾的處理方式很多,但由於其含水率高、含鹽量高、有機質含量高、熱值低等特點,使城市生活垃圾的填埋、焚燒以及堆肥處理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所以不適合與其他垃圾共同處理。
據記者觀察,北京的居民小區在垃圾分類的管理上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小區設有垃圾分類指導員,另一種則沒有。
據瞭解,目前北京市共有2萬多名垃圾分類指導員,而全市大約需要10多萬名垃圾分類指導員。這表明目前北京市還有很多小區沒有垃圾分類指導員。
雖然這次新版條例並不要求所有的地方都要擺放四類垃圾桶,而是鼓勵各小區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設置垃圾桶,但不少小區依然選擇擺放四類垃圾桶。
據記者瞭解,上午7-9點、下午4-6點是小區垃圾集中投放時間,廚餘垃圾總量大,加上運送不及時,部分小區沒有垃圾分類指導員的監督,往往會造成居民扔垃圾時廚餘垃圾桶滿了往其他垃圾桶投放的情況,造成垃圾依然是混投的狀態。
針對這種情況,《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如果有人混投垃圾而拒不改正,那將會被處以50~200元不等的罰款。北京新版條例則規定,如果發生同樣的情況,違規者會直接被“頂格”罰款200元。
除了罰款,北京、上海的單位和個人違反生活垃圾管理規定可能會影響信用。草案送審稿中明確,“行政機關根據本市關於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規定可以對其採取懲戒措施。”
此外,北京市也探索了一些新手段,比如在垃圾桶旁邊裝監控攝像頭,可以在線“雲監控”,也可以離線倒查。如果居民混投垃圾被查到了,有可能就會被“敲門”。
對比完北京與上海,我們再來看看深圳。《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激勵辦法》對分類成效顯著的單位、住宅區、家庭和個人分別給予激勵,採取通報表揚為主,資金補助為輔的方式,補助資金由深圳市各區財政和市財政共同保障。
深圳市各區財政每年安排補助資金共6250萬元,其中深圳市財政相關補助資金的最高限額為3125萬元。具體而言,深圳市財政將採用“以獎代補”的方式,按照各區每年實際撥付的生活垃圾分類激勵補助資金的50%,對各區予以經費補貼。
廚餘垃圾要不要破袋?
在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扔廚餘垃圾時要將垃圾倒出,再將垃圾袋扔到其他垃圾的桶中,這是北京新版條例中要求的破袋處理。有市民提出,廚餘垃圾破袋過程不僅容易弄髒雙手,破袋後還會導致垃圾散發臭味。
為了讓居民初期能夠更容易更輕鬆地參與到垃圾分類中,北京市也給了一些緩衝空間,在執行上暫不要求一步做到位。北京市目前倡導破袋處理,但暫不要求居民必須破袋,不過,相信最終還是需要進行破袋處理。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在瑞典,很多超市旁邊會提供免費的廚餘垃圾紙袋,這些紙袋簡約美觀,粘有密閉封條,可以和食物一起降解。除了紙袋外,廚餘垃圾桶旁邊,也有可生物降解的垃圾袋。為了避免氣味散出,居民還被要求將袋口封得嚴嚴實實。
北京不少社區因地制宜,採取了一些便民措施。比如,有的社區製作了破袋神器;有的社區在垃圾桶旁邊設置了“洗手處”;有的社區提供洗手液或是消毒酒精;有的社區由指導員協助居民掀桶蓋、“裸投”廚餘垃圾等。一些有條件的社區還發給居民“户分桶”,廚餘垃圾直接投到桶裏,每天直接把桶交回垃圾驛站就可以了。
有居民建議學習國外使用可降解的垃圾袋,讓人們避免破袋時的麻煩與不適。不過可降解垃圾袋成本較高,難免增加市民的負擔,所以有關部門如果可以採購一些可降解垃圾袋分發社區,獎勵嚴格執行垃圾分類的居民,或者採用以積分兑換的形式,想必能更好培養使用習慣。
廚餘垃圾源頭減量可行
如何從源頭減量?韓國首爾從2013年開始在首爾市25個區對住宅普遍實施廚餘垃圾“從量制”收費,通過三種“從量制”計費方式來督促民眾進行垃圾分類。
一是由政府統一製作廚餘垃圾袋,居民使用的垃圾袋越多則付費越多。二是在各小區設置智能廚餘垃圾桶。居民在倒廚餘垃圾前必須先刷卡,垃圾倒入時自動測定重量並按重量計費。三是電子標籤方式。即居民使用統一規定的容器排放廚餘垃圾,排放時必須在容器上粘貼向政府購買的電子標籤,政府在收取垃圾的同時回收電子標籤。
而此前,上海部分小區因廚餘垃圾直接排放到下水道造成堵塞,遭到小區物業干擾。北京新版條例頒佈前就考慮到了這一點,鼓勵有條件的居住區、家庭可以安裝符合標準的廚餘垃圾處理裝置。
但目前家用廚餘垃圾處理器的使用率偏低。一方面,垃圾處理器不是萬能的,對於大型骨頭和植物纖維較多的食物還是要單獨投放,廚餘垃圾處理器無法一併處理。另一方面,廚餘垃圾處理器的價格不夠親民,目前一款家用型廚房垃圾處理器的售價在1000-4000元之間,不少人還對它的性價比存疑。
相比之下,小區內安裝廚餘垃圾處理裝置更為合適一些。據報道,目前北京市已有不少居住社區試點建設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讓廚餘垃圾不出社區門就能實現資源化處理。
西城區德勝街道新風街1號院就安置了兩台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工作人員將小區居民投放的廚餘垃圾進行再次分揀後,將純度更高的廚餘垃圾填進機器內。這些垃圾在機器內事先放入的微生物菌種和加熱作用下開始分解,最終生成泥土狀的有機肥料。
同樣設置了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的還有東城區北新橋街道的民安社區,通過加熱、發酵的原理使廚餘垃圾分解,其中的水分經過處理能達到排放標準,餘下的渣子就變成了黑色粉末狀的肥料。據測算,一台廚餘垃圾處理器能消解社區居民每天產生廚餘垃圾量的近1/8。
另外生物技術的運用也讓不少小區外運垃圾減少。在海淀區蘇州橋西社區,通過有機垃圾消化器將廚餘垃圾粉碎,並拿來餵養一種叫黑水虻的小蟲子。黑水虻24小時不停地在吃,把廚餘垃圾變成蟲糞,黑水虻是優質蛋白,可以飼養羅非魚,包括觀賞鳥。
這些處理廚餘垃圾的方法讓廚餘垃圾搖身一變成為“廚餘寶”,不出小區大門就能開啓“資源化”轉型。
不過,當居民遵守規定做好垃圾分類,來收運的車輛卻“混裝混運”時,會嚴重打擊源頭分類的積極性。據央視網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仍有一些小區的垃圾收運不規範。
針對這種情況,此次修改進一步提高了對此類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條例規定,收集、運輸生活垃圾的單位應當將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至集中收集設施或符合規定的轉運、處理設施,不得混裝混運,不得隨意傾倒、丟棄、遺撒、堆放。對違反規定的,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責令清除,處罰額度由之前的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調整為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對情節嚴重的,可吊銷其生活垃圾收集、運輸經營許可證。
目前,上海等地垃圾分類效果已經十分明顯,北京垃圾分類的條例雖已實施,但一些地方在落實上還有不小的空間。好事要想辦好辦實,一方面要想辦法消除居民疑慮,鼓勵居民真正地行動起來;另一方面,還要壓實各方責任,協同高效,才能把垃圾分類做到家。
資料 / 北京青年報、新京報、中國青年網、北京日報、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