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中國年輕人怕收語音信息:1分鐘太漫長

  美媒稱中國年輕人怕收語音信息:漏掉要重聽 1分鐘“太漫長”

  參考消息網9月12日報道美媒稱,中國很多年輕人都害怕收到語音信息,因為需要一條一條地聽。但對於父母那個年齡的人來講,打字很麻煩。另外,打字顯得冰冷。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9月7日報道,每次在微信上收到媽媽發來的一長串語音,王子菀都很無奈。雖然很不情願,但她還是不得不一條一條聽下來,有時候一下就是十幾條,如果漏掉了什麼,還要重新聽一遍。她説,真不想打開這些語音,但沒辦法,畢竟那是她媽。

  現年32歲的王子菀正在接受培訓,希望成為一名廚師。她的媽媽宋志紅住在上海,今年58歲,已經退休。宋志紅基本上能體諒女兒的不滿,給她發微信時基本上用文字。但她説,文字感覺比較冰冷,而且在手機上看文字對她這個年齡的人來説有困難。所以跟她的老同學交流時,宋志紅仍然用語音。

  王子菀説,她見過媽媽如何在微信上跟這些朋友互動。她説,他們把手機當對講機用。

  報道稱,微信語音操作簡單,只需輕輕按住手機,用户就可以發送最長60秒鐘的語音信息。微信於2011年面世,語音信息是很早就有的一項功能,幫助微信贏得了不少用户。相比文字信息,語音信息給人感覺更加親切。並且對於使用智能手機鍵盤有困難的用户來説,發送語音更加方便。幾年前,對着智能手機講話就和最早拿一部iPhone手機一樣,是一種時髦。

  但如今,發送語音已被視作只有老年人或者銷售和司機這樣的人羣才會做的事。筆者曾在微博上問關注者,平時會不會發微信語音信息,在近200名回覆者中,大多數表示不喜歡用語音信息,並且把經常發語音信息的人形容為自私、沒文化、上了年紀。

  報道稱,中國90%的網民用微信,其中有一半每天至少花90分鐘用微信聊天、閲讀、工作和購物,微信堪稱國民對話的場所。許多中國人把語音信息看做對自己的冒犯,認為語音信息會導致信息過載。有些人根本不想收到任何語音信息。

  在商業中心廣州從事知識產權諮詢工作的劉昭劍説,他討厭微信語音,是因為它方便了發送的人卻麻煩了接收的人。他30歲的姐姐在南方小城惠州做銀行職員,經常給他發語音信息,因為覺得這樣更顯親切,他卻表示不堪其擾。

  報道稱,一些用户和行業觀察人士已敦促微信去除這項功能,或者讓用户有更大自主權來決定誰能向他們發送語音信息。

  當被問到外界對語音信息的抱怨時,騰訊並未直接回應,只表示,微信擁有大量用户,該公司力爭提供多種服務來滿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報道稱,語音指令和視頻被視為移動互聯網贏得全球下10億用户的關鍵所在,這其中的許多人較為貧窮且受教育程度不高。互聯網數據統計公司Statista的數據顯示,平均來看,2016年有16%的微信信息是通過語音發送的,而2014年WhatsApp用户的語音信息比例為1%左右。

  報道稱,過去二十年來,中國大城市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年輕用户影響了網絡產品和服務的發展趨勢,但如今,互聯網公司正把目光放在這些用户之外的羣體。

  報道稱,微信的2016年用户報告顯示,雖然年齡在55歲以上的人羣佔微信用户基礎的比例僅為1%,但這部分用户每發出五條消息中就有一條是語音信息,而21歲以下用户每發送10條消息中才有一條是語音信息。

  報道稱,騰訊控股一直在嘗試吸引老年用户。該公司製作了一個視頻包,向老年人展示如何使用微信。在去年12月份的一個年度活動上,微信製作了一個視頻展示該應用如何改變老年人生活方式,其中包括髮送語音消息和撥打視頻電話所帶來的便利。

  報道稱,不管喜歡與否,人們需要學着習慣語音信息,也得去習慣花時間去聽語音信息。

  總部在北京的分析公司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研究院院長劉興亮稱,用户閲讀100個字的信息平均需要九秒,而聽100個字的信息(不包括停頓的部分)需要22秒。

  劉興亮稱,只有在聽微信語音信息時才能體會到一分鐘到底有多長。(編譯/許燕紅)

美媒稱中國年輕人怕收語音信息:1分鐘太漫長

  資料圖片:山東某企業工程師張軍在使用微信同兒子語音聊天(2013年1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 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8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稱中國年輕人怕收語音信息:1分鐘太漫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