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田模式”創建人勞光榮:村支書是一種責任
衢州10月13日電 題:(十九大代表風采)“賀田模式”創建人勞光榮:村支書是一種責任
作者:周禹龍
從衢州“第一干淨村”到農村垃圾分類“賀田模式”名揚海內外,從人人都想逃離的“垃圾村”到遊人絡繹不絕的旅遊勝地,再從浙江省勞動模範到黨的十九大代表,24年裏,龍游縣賀田村村支書勞光榮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村支書:“村幹部的工作不僅要用腦袋想出來,更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腳走,踏踏實實地做出來。”
挑起重擔制定村規民約
將時光回溯到1993年,勞光榮成為了龍游縣賀田村的村支書。然而擺在他面前的卻是個“爛攤子”:“垃圾亂扔,環境又髒又差;更為糟糕的是村裏偷盜成風,山上的竹林經常被偷伐。
如何整治這股歪風邪氣?只讀過4年小學的勞光榮,想到了一個土辦法。
他到當地信用社貸款5000元,僱了一台手扶拖拉機,拉回1200斤饅頭,分給全村1200人,再用剩下的錢請來了電影放映組,連放了6晚12場電影。
空地上,正當村民排着隊開心地領饅頭時,勞光榮代表村兩委發話了:“大家分了饅頭,以後就要記牢,誰偷盜了,就給每人發一斤饅頭,放12場電影,舉報人的獎金也由偷盜人出。”
然而即便這樣,偷盜現象也沒有馬上禁絕。村規民約下發後,賀田村一連抓到了5次偷毛竹事件,最後在勞光榮和全村人的較真下,盜伐者只好認罰。
1999年後,村裏再也沒有發生過山林盜伐事件,村規民約也多次修改成了真正的“鐵律”。
村子變好了,可未曾想,就在村裏工作忙得不可開交時,勞光榮的妻子患上了肝病,一邊要處理村務,一邊要忙着賺錢養家,苦與累,是勞光榮對那個時期的最深的回憶。“基層幹部要比老百姓做的更多,付出的更多,受苦受累都不算什麼。”
勞光榮和村民們一起檢查水質。
埋頭苦幹改善村容村貌
在勞光榮的帶領下,村裏通了馬路,家家户户也蓋起了新房,然而垃圾依舊成堆,“髒亂差臭”的問題還沒解決。
改善村容村貌,成了勞光榮的心頭事。
2008年,藉着浙江省開展村莊整治工作,賀田村靠縣裏財政撥款和寓外企業家的資助,拆除了所有茅坑,修起了水泥路,沿路鋪起草坪、花壇,還造了專門的污水處理池。
村子漂亮了,但垃圾問題還是存在。勞光榮覺得,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徹底解決垃圾問題。
2010年,勞光榮帶着村幹部清理了村裏所有的垃圾堆,在村裏設置23個垃圾投放點,給每家每户發放專門的垃圾袋,要求做到分類定時投放,還建立了垃圾袋追溯機制,並設置了衞生專項評比,要求每家每户都按要求處理自己的生活垃圾,所有家禽必須圈養。
但這祖祖輩輩的習慣改起來談何容易,推行垃圾分類時,很多村民都反對,甚至連勞光榮的親戚都不支持。
“你當村幹部我們只有吃虧,宅基地的錢我們要先交,搞衞生又要帶頭,想在村裏做點工程你偏不讓,跟着你這個哥哥有什麼好。”聽着自己兄弟的數落,勞光榮心裏感到難受。
最終,在勞光榮的努力下,賀田村的垃圾越來越少,按照要求實行垃圾分類的村民越來越多,各條道路越來越乾淨,每個月村口的考評村民也越來越看重。
越來越乾淨的村莊。
創新探索帶動村民致富
如今,行走在賀田村,彷彿步入了一座大花園:清澈見底的潼溪,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村舍……
以“三分兩定一評比”為主體的“賀田模式”也因低成本,可複製,可持續成了浙江“美麗鄉村”的好樣板。
環境變好了,鄉村在發展,如何讓村民更加富裕?自從賀田村在國內“闖”出名氣後,勞光榮動起了富民的心思:建立遊客接待服務中心,實行統一宣傳營銷、統一接團分客、統一服務標準、統一收費結賬,讓村裏的農家樂秩序井然,共同創造效益。
依託優秀的生態與農業優勢,賀田村鄉村休閒遊豐富多彩:夏天摘紅提,秋天採板栗,冬天挖冬筍……玩累了,遊客還能吃上一頓地地道道的農家飯。
説起這些年為村裏做的貢獻,勞光榮只覺得自己做的都是“小事”。
“我沒有文化,村裏沒有錢,做不了大事。那我就要把村裏的小事做好,管好村民,讓他們不違法;保護好村裏的環境,讓村子更漂亮。”在勞光榮心裏,村支書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責任。
“能為村民多幹點事,就是我最大的心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