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大博士後王永強,日本打工20年拒絕回家,母親病危也不願相見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綜合

家,是愛與温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但孝道讓我們看到了前者,而否認了後者。——蘇珊·福沃德

孝道是為人子女的根本,尤其在古代,無論父母對子女做了什麼,子女都不能怨恨自己的父母,須對父母懷有孝敬之心。這樣的道德觀念下,古人鮮少與自己的父母有爭執,即便有隔閡,也會盡力與瞻仰自己的父母,並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妻生子。

隨着人類個性的解放,越來越多的子女“敢於”選擇自己的人生。父母雖對子女有生養之恩,但也會在認知有限的情況下,有犯錯的時候。雙方應當在不違背道德底線的原則上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親情亦需要一份理性,其中一家人在同一個屋檐下都經歷了什麼風雨,往往局外人很難判斷。正如北大博士後王永強,他曾有一段時間在網上被大眾所指責,因他去日本打工20年拒絕回家,期間家人也聯繫不到他。即便聯繫到了,在得知自己母親病危了之後,他也不願相見,以一句“清官難斷家務事”作回應,其中究竟有何緣由?

風雨飄搖的求學之路

生離死別是人生最難過的事,究竟王永強和自己的父母有什麼深仇大恨呢?他母親病危了也不願與之相見,寧願揹負社會的輿論,被網友抨擊,也沒有動搖這位北大博士後的“堅硬”的心。在這個家庭裏,究竟有着什麼樣的故事。

1969年,王永強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那時候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未來還會有一個妹妹,使得拮据的生活更是困境重重。不是每一個貧困的家庭都有“讀書能改變命運”的思想,窮苦人家的孩子沒法上學的一抓一大把,王永強便是其中一個。每個孩子的性情都不一樣,有些孩子自小不太愛上學,寧可早早地闖蕩社會。有些孩子則渴望讀書,不愛過早的接觸社會,王永強正是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可惜他的家境很難供他上學。

喜歡上學而沒辦法上學的孩子,有些會咬牙堅持上,想拼一把,等長大後再回饋自己的家庭。有些則選擇幫助家裏緩解生活壓力,自願放棄讀書的機會,幫家裏幹些活,長大一點了就外出謀生補貼家用。不管選擇哪條路,在有限的條件下都有它的利弊,王永強太喜歡讀書了,堅持要上學,並拿回了優異的成績。他的確是一個天生適合讀書的人,憑藉自己的努力,在飄搖動的生活中一路升到了高中。

據説他的父母一次次的要求他綴學,他都堅定的選擇了讀書。不管後來發生了什麼,他父母已成為隨時會掐斷他夢想翅膀的代表,這樣的過程足夠讓他把父母視作人生道路上的最大阻礙,更難以從他們身上獲得一份安全感。若真是如此,想必王永強當時的處境,想必也是孤立無援的,不過他也沒有辜負自己,硬撐到了大學,之後靠獎學金和補助一直讀到了北大博士後。在上學期間,王永強和家人還保持有正常的聯繫。

從父母的世界蒸發

畢業後,王永強在北京結婚,終於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後在1999年他決定好了人生的方向,王永強和自己的父母説要去日本打工,他的父母聽了之後並不同意。直到王永強表示在日本打工工資會更高,能夠給家人更多的補貼,他的父母才同意。相較擔心他自己一個人在異國他鄉闖蕩,他父母似乎更關心錢的問題,大概他難以把親情建立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上。

他這一走,就沒再回家過,和父母也徹底斷了聯繫,證實了他對自己的父母的確沒有什麼感情。據王永強的家人反映,他們曾嘗試到北京去尋找王永強,結果一無所獲。包括在王永強的朋友同事那裏有得不到他的一點消息,去到他妻子的家裏找,他妻子的家人表示王永強已經和自己的女兒離婚。

王永強就這麼在人間“蒸發”了,沒有人知道他在哪裏。20年之後,王永強的母親病危,而網絡也越來越發達,“王永強消失20年不顧病危母親”這件事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或憤滿不平、或熱心的一些網友們,紛紛幫助王永強母親努力的尋找兒子。

在網友們的苦心幫助下,終於抓住了線索,找到了王永強。本以為不管過去發生了什麼事他都會回去看他母親一眼,可他的反應平靜而冷淡,只回應了七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

他表示,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再動用社會的力量去找他了。即便是最後一眼,王永強也拒絕和自己的家人再見面,且他那句話説得很平靜,似乎也不心虛、毫不在乎外界的看法,更讓人摸不透他與他父母之間發生了什麼。

是才子寡恩?還是父母無情?

王永強和他的父母各自有自己所堅持的立場,他父母表示王永強離家20年不着家,期間不給他們一點信息,怎麼找都找不到。聽上去是兩位老人十分想念自己的這個兒子,但他20年不理會家人,似乎很不孝,使得一些網友為之憤怒。而根據代表王永強發聲的知情人士反映,王永強上大學是免費的,那時候學校每個月還給他一些的補助,他家人為了那些補助還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去追債,要求他把補貼寄回家,並不斷要求他退學。

在讀研的時候,王永強擁有了72元的工資,第一反應就是隱瞞自己的父母,不讓他們知道。也許是那三年沒有給到家裏錢,他父母對他挺不滿,經常要求他沒法做到的事。比如讓他幫助堂哥的孩子跟他一起進入蘇州大學讀書,不幫的話就鬧到學校,讓他在同學面前丟臉。

繼續選擇讀博的時候,王永強果斷選擇了離家更遠的北京。當時學校給他一個月120元的補助,家裏對他的要求一成不變,希望他把錢寄回去之後王永強結了婚,打算帶自己的妻子一起去日本深造,他父母知道後要求他帶全家人一起過去,王永強沒同意,也還沒有那樣的能力。在日本留學的時候,他父母每每打電話給他,必定是一個“錢”字,導致他妻子和他離了婚。

徹底心寒的王永強獨自去了美國,從此不再與家人聯繫。後來就有了不願見病危母親的事。雙方各自有不同的立場,擁有完全不同的兩種説法,無法判斷哪一方更可信?

結語

很多人在指責王永強的時候,無非是站在“孝道”的立場上去平叛。孝道本身的立場並沒有錯,不過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都不一樣,王永強與他父母之間的恩恩怨怨,當局者尚是一團糟,旁觀者更是難以評説清楚。在王永強家庭中,王永強的父母大抵是以“孝道”來站定自己的立場,王永強則站定自己的人生立場。正常情況下兩者並不衝突,畢竟一般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好,而孩子也會因為父母的恩情用自己的人生去回饋。

沒人知道王永強一家人期間具體經歷了什麼,哪一方的説法更接近真相。因此外人難以評判他們誰是誰非。且社會上有不孝順的子女,也有深受原生家庭傷害的子女,當真不好給他們“站隊”。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之間既然產生了矛盾,雙方多少都有點問題。不過孩子的性格往往源於父母,以及成長環境,所以一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一家人需要真誠相處,相互承擔與包容。實在有化解不了的矛盾,也需要相互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