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馬自達2誕生於1996年,是馬自達針對全球市場開發的A0級小型車。採用與福特共享的DW平台,在日本本土使用Demio的名字進行銷售。在歐洲則更換成福特的Logo,並且取名為嘉年華 Mini Wagon。其他市場被取名為馬自達121。
到了2002年,馬自達推出了第二代馬自達2,日本本土繼續保留Demio的名稱。第二代馬自達2採用了新一代代號為DY的平台,福特在DY平台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出了B3平台,代表車型就是我們熟悉的嘉年華。
時間到了2007年,第三代馬自達2面世,採用DE平台。同前兩代一樣,新一代嘉年華也跟它有着血緣關係。
今天的主角是第三代的馬自達2。
車主在某汽車公司工作,選擇馬2的原因很簡單:價格不貴,樣子比較喜歡,而且馬自達的操控和口碑都不錯。
另外在買馬2之初就想過要改裝,但是平時會帶自行車外出郊遊,所以保留一定的實用性還是有必要的。
圖:這馬自達2外觀很素,除了更換了輪轂外,其他都維持了原廠。
圖:圓潤的尾部無需過多裝飾,原廠的線條已經挺運動了。精幹的車身配上黑色的輪轂,總有一種很能跑的感覺。
圖:全車外觀唯一的改動處就是這四顆Rays TE37的輪子。與之相搭配的是米其林ps3,規格為 195 50 15。
動力
1.5L排量的馬自達2發動機最大103匹,推動這個只有1042公斤小老鼠遊刃有餘。不過馬自達2動力方面的改件比較少,所以在動力方面,車主並沒有做很多的改裝。只是更換了一個K&N的進氣,以保證小老鼠的呼吸順暢。
圖:機艙基本維持了原廠的樣式,唯一增加的只有一根獅特的頂吧。那個閃亮亮的二郎乃車主自己DIY的傑作。
圖:K&N進氣開箱圖。
至於排氣方面,為什麼保留原廠,車主解釋説:之前有升級過HKS的排氣,但是自從更換了K&N的進氣之後,車子怠速的時候一直會熄火,所以又換回了原廠的排氣。不過之後排氣還是會有動作,可能考慮更換來自美國的芒果或者馬自達御用廠家autoexe的產品。
因為考慮到平時下賽道玩車,制動以及避震升級也成為了必要的步驟。
制動
原廠的制動對於日常使用來説已近是夠用了,還是那個原因,車輕。但是上賽道的話,熱衰竭會比較厲害,因此一對強而有力的剎車變得非常重要。
圖:剎車卡鉗方面,選擇了AP7600卡鉗,與它相配合工作的是來自菲羅多的DS2500剎車皮,這樣的搭配絕對能滿足大多數時候的需求了。
圖:因為沒有什麼合適的剎車碟可以選,所以在升級剎車碟的時候選擇定製一套285mm的通風打孔碟。
圖:在升級剎車後的初期,選擇了一套山寨的RG II來避開卡鉗,但是出於安全考慮,這套圈最後還是被現在車上的TE37所替代了。
圖:現在車上安裝的TE37與卡鉗只有頭髮絲的距離。
圖:馬自達2原廠後剎為鼓剎,剎車力道一般,而且在賽道上一直會因為剎車的高温導致摩擦塊脱落。市面上可以選擇的鼓剎款式較少,因此車主考慮後期更換Dixcel的高性能鼓剎。
此時要插播一條小故事,在剛升級完剎車後上賽道時,前剎車管就因為安裝精度和高温的關係罷工了,當時他正以120公里的時速行駛在天馬山賽道上,結果就是直愣愣的撞上了旁邊的輪胎牆。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故,車子維修時還特地升級成了鋼喉。
懸掛
懸掛的升級同樣經過了幾個階段,最早升級了HKS的V_Sport系列,但是車子平常還要用來上下班和代步,這套避震就顯得有點硬的過頭了,完全不適合中國的國情。
圖:HKS V_Sport開箱圖。
圖:V_Sport彈簧的長度幾乎是原廠彈簧的一半,能不顛嗎?
圖:後期更換了Tein的super compect系列,舒適度有一定提高。
圖:super compect的塔頂。
圖:升級懸掛的同時,防傾杆也一同做了更換成了aoe的產品,直徑22mm。
內裝
圖:車廂內同樣非常樸素,甚至樸素到副駕駛座椅都拆了。
圖:車廂內唯一加裝的兩個表,後面銀色的是倒車雷達。前端V-Checker是一個車輛狀態表,能夠顯示發動機轉速、電瓶電壓、平均油耗、瞬間油耗以及風扇轉速。出於能夠顯得更加專業的考慮,車主會在日後加裝defi的advance zd系列數顯儀表,滿足各種需求。
圖:排擋頭更換成RAZO的產品,後期會升級快撥。
圖:為了和車身的顏色匹配,特地購買白色的膜,貼在內飾的各個地方。全都是車主自己動手完成的喲。
圖:上賽道上的多了,原廠的方向盤感覺不夠抓手,為此還特地包了賽車方向盤的海綿皮。這樣一來,整個內飾看上去也非常的運動了。
圖:車廂內最抓人眼球的一定是這個Bride Super GT桶椅和多點式安全帶了。當問到為什麼會選擇桶亦和6點式安全帶時,車主笑着説:完全是為了範兒,運動範兒。
圖:可能很多人會對Raemco這個牌子表示陌生,這個牌子來自寶島台灣,做安全帶起家。不要小看它,Raemco的安全帶可是FIA認證的哦。
圖:安全帶下部固定在原廠安全帶鉚釘上,安裝十分方便。
圖:尾箱內發現了另一根來自獅特的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