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風貌(8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新華社貴陽8月9日電 題:脱下軍裝,奔赴沒有硝煙的“戰場”——貴州“兵支書”脱貧攻堅一線顯身手
新華社記者胡星、蔣成
脱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貴州省,近年來選拔優秀退役軍人在村居“兩委”中擔任支書、主任、委員,培養出一批擺脱貧困的山村“領頭雁”。
當地統稱這些村幹部為“兵支書”。他們“打法”多樣,帶領羣眾攻克脱貧戰場上一個個“堡壘”,走向小康的難點逐一消除。
換個身姿奔赴“戰場”
韭黃黃,夏收忙。
在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白巖鎮韭黃村,成片的韭黃莖白如玉、葉黃如金、色澤誘人、長勢正旺。村民們將成熟的韭黃從根部割起,送到分揀中心清洗和包裝,隨後通過冷藏車發往廣東、上海、浙江等地。
皮膚黝黑、聲音洪亮的村黨支部書記楊守亮正帶領村民採收韭黃。他説,現在帶泥韭黃每斤賣2元,畝產6000斤,農户種植1畝就有1.2萬元的毛收入。經過村級公司清洗、包裝的韭黃,每斤能賣到6元。
而在幾年前,這裏的情況可大不一樣。雖然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白旗韭黃”的發源地,但韭黃種植分散、規模小,大部分農户種植玉米,户均年收入不足萬元,全村6373人中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户1645人,貧困發生率達25.8%。
當兵4年退伍後,楊守亮做起了蔬菜生意,從雲南、廣西、湖南等地拉蔬菜到本地售賣。在多年摸爬滾打中,他摸到了韭黃村脱貧致富的“門道”。2016年擔任村支書,他向村民承諾:“擦亮‘白旗韭黃’招牌,帶領大家一起脱貧致富奔小康。脱貧攻堅也是‘戰場’,一定要打勝仗!”
首先是修路,貨車進得來,韭黃才運得出。進村泥路坑窪不平,楊守亮四處奔波、申報項目,終於打通一條像樣的產業路。
部分村民不願種韭黃,楊守亮將全村74名退伍老兵組織起來,以老班長帶新兵的方式組成多個班組,講解政策、流轉土地、協調資金,成立村級公司產生示範效應。
為打開韭黃銷路,楊守亮組建32人的銷售“尖刀排”,走南闖北找市場,與廣東、上海多家農貿市場和大型商超建立長期銷售關係。
如今,6000餘畝韭黃年產量4200噸,已成為全村脱貧的重要支撐。2019年,韭黃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萬元。3年時間讓貧困村成為先進村,楊守亮獲得“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稱號。
這個季節,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上關鎮宜所村的“兵支書”楊兵和楊守亮一樣繁忙。他組織村民採收茄子、裝車外運,“村裏現種植蔬菜1200多畝,這些天每天都要發出十幾噸蔬菜”。
2001年從部隊退役,楊兵打過工、種過菜。成為“兵支書”後,他全力在村裏推進茄子、黃瓜、無筋豆、生薑等種植。“這幾種蔬菜能夠輪番上市,特別是長茄可從5月採摘到年底,貧困户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他説。
目前,宜所村已經脱貧出列,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46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萬餘元。
換個身姿再領使命,退役軍人奔赴新“戰場”。記者從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瞭解到,近年來,結合脱貧攻堅工作需要,貴州省相繼出台《關於加強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的若干措施》和《關於在優秀退役軍人中選樹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指導意見》等相關規定,選拔培育了9116名優秀退役軍人成為“兵支書”,帶領羣眾戰鬥在脱貧攻堅第一線。
鐵的紀律挺在“戰場”
2016年,退伍軍人肖正強當選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黨支部書記。想要幹事創業,擺在他面前的頭個“攔路虎”就是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問題。
“經過走訪調查,我發現村民對一些村幹部意見很大,幹羣關係比較緊張。”肖正強説,那時候村支“兩委”作風渙散,羣眾辦事經常找不到人。
在徵得鎮黨委同意後,通過考察,羣眾推薦,3個不稱職的幹部被換掉,新的村支“兩委”幹部平均年齡38歲,充滿活力。
肖正強表示,從幹部的作風問題入手,是受自己當兵經歷的啓發。在部隊,農村出身的肖正強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勤奮好學,多次榮獲嘉獎。“部隊有鐵的紀律,必須令行禁止。現在要決戰決勝脱貧攻堅,不把紀律挺在前面怎麼行?”他説。
借鑑了部隊的管理制度,肖正強在村支“兩委”定下“規矩”:按時上下班,不遲到、不早退,有事要向支部請假;每週一和週五必須召開例會,在會上大家共同學習理論政策、實用科技和市場經濟知識。
同時,平元村還專門制定了幹部評價表,邀請羣眾為幹部打分,嚴格獎優罰劣。
如今平元村良好的風氣已成為其他村學習的榜樣。“老百姓上門辦事一定能找到人,並且隨叫隨辦,幹羣關係很融洽。”肖正強説,2018年以來,平元村村民對村支“兩委”的滿意度測評均超過90分。
在畢節市七星關區海子街鎮五十畝村,鐵的紀律也是脱貧攻堅“戰場”的制勝法寶。2015年,從部隊退伍的李剛擔任五十畝村黨支部書記,他發現“有的村幹部作風不好,存在吃拿卡要、優親厚友的現象,村黨支部渙散,已經多年沒有發展過黨員”。
為了消除沉痾,李剛一手抓黨建,一手抓作風,先後發展了10多名黨員,將組織生活有序化、常態化。建章立制規定村裏主要事務必須經村民代表大會共同商議,尤其是對貧困户的精準識別、低保救助等不能由村幹部個人説了算。他認為,當兵學到的紀律意識、規矩意識,在基層治理中非常有效,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改善基層幹部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
多樣打法決勝“戰場”
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就業創業處處長潘科説,活躍在貴州脱貧攻堅一線的“兵支書”經過部隊多年培養教育,不但思想政治素質過硬,而且頭腦靈活,敢試敢闖。他們“打法”多樣,因地制宜帶頭髮展養殖、種植、旅遊業等,將一個個貧困村變成“小康村”。
2012年,有8年兵齡的退役軍人陳斌回到家鄉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新發鄉,2016年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在當地羣眾的眼裏,陳斌是一位“能跑”的“兵支書”。
跑人畜飲水、產業路、危房改造等項目,“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問題解決”;跑養雞場、蔬菜基地項目,25萬羽規模的蛋雞養殖場現在每天產蛋量達23萬多枚,1200多畝蔬菜基地解決了200户貧困户就業問題;跑學生家勸返輟學兒童,全社區大學生從2012年的3人發展到現在的40多人,輟學現象完全消失。
仲夏時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中潮鎮中潮村果蔬飄香,遊客如織。“80後”“兵支書”吳長霖一邊指導村民採摘草莓、葡萄,一邊電話聯繫超市確定供貨時間。
吳長霖2012年退伍後來到中潮村擔任黨總支書記,流轉30多畝土地帶領30多户農户一起種植草莓,當年累計銷售2萬多斤,收入60多萬元。此後他創建生態農業觀光園,將蔬菜、水果種植與鄉村旅遊相結合,帶動了90户貧困户脱貧。
今年38歲的銅仁市石阡縣坪山鄉鳳凰屯村監督委員會主任王天強在部隊曾3次榮獲“優秀士兵”稱號,如今他是當地的致富帶頭人。2003年退伍回鄉後,他花光所有積蓄,承包土地種植茶葉。憑着一股子衝勁,他買書自學,參加培訓,逐步將茶園面積擴展到400多畝,年產值100多萬元。
“富裕不能忘記窮親戚。” 他説,村裏還有不少貧困户,自己富裕了也應該幫他們一把。他把種茶和製茶技術教給貧困户,支持30多户村民種茶製茶,很多人成為種茶大户。
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白巖鎮韭黃村黨支部書記楊守亮(右一)同農户交流(8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白巖鎮韭黃村黨支部書記楊守亮(中)到村民楊守榮(左)家中走訪交流(8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白巖鎮韭黃村黨支部書記楊守亮(右二)與退役軍人骨幹姚焰鵬(左一)同擺攤農户交流(8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白巖鎮韭黃村黨支部書記楊守亮(右)在田地裏給韭菜培土(8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黨支部書記肖正強(右)與村民張修雲交流茄子銷售情況(8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黨支部書記肖正強(左三)帶領村委會成員到村民黃愷衞(左四)家中開院壩會(8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黨支部書記肖正強(中)到村民邱明鳳家中走訪(8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黨支部書記肖正強(左)與貧困户羅振友交流務工情況(8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