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低收入國家膽固醇水平上升,比利時冰島等下降明顯

一項覆蓋全球1億多人口的大規模研究顯示,近30年以來,中低收入國家的高血膽固醇人口增加了,高收入國家的情況則相反。這項研究於當地時間6月3日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

研究顯示,1980年至2018年,比利時和冰島人口的非HDL膽固醇水平下降最為明顯,非HDL膽固醇水平最高的國家從西歐的比利時、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瑞士和馬耳他,變成以托克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為代表的亞洲和大洋洲國家。

高血膽固醇是心臟病和中風的重要風險因素,此前被認為是高收入國家人口的特點。為調查1980年至2018年世界人口膽固醇水平的變化趨勢,全球近1000名研究人員分析了1127項研究的數據,覆蓋200個國家的1.026億成年人。

負責這項研究的帝國理工學院公共衞生教授 Majid Ezzati等人發現,從全球來看,1980年至2018年,總膽固醇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幾乎沒有變化。其中,低中收入國家,特別是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總膽固醇和非HDL膽固醇水平上升;高收入國家,尤其是西北歐、中歐和東歐國家的總膽固醇和非HDL膽固醇水平下降。

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非HDL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鍵指標。

1980年至2018年按地區劃分的男(右)女(左)總膽固醇變化

1980年至2018年按地區劃分的男(右)女(左)非HDL膽固醇變化

1990年和2017年,全球各地區因非HDL膽固醇水平高而導致缺血性心臟病和缺血性中風死亡的人數。a代表女性,b代表男性。

研究還指出,非HDL膽固醇被認為是2017年全球390萬人死亡的影響因素之一,其中一半發生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而1990年這個數字僅為四分之一。

對於這些變化的原因,研究人員分析稱,西方國家非HDL膽固醇的降低始於20世紀80年代,發生在他汀類降脂藥物被廣泛應用之前。這表明,飲食的變化是造成下降的主要原因,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替代飽和脂肪酸以及反式脂肪酸的減少。與西方高收入國家相比,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動物源性食品、精製碳水和棕櫚油的消費量大幅增加,而且他汀類藥物的使用量較低。

研究建議各國採用政策手段,在全球範圍內幫助用不飽和脂肪代替飽和脂肪,並改進治療手段。

【來源:中國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25 字。

轉載請註明: 研究:中低收入國家膽固醇水平上升,比利時冰島等下降明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