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淮河汛情為何接連告急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綜合

原標題:“黃河奪淮入海”留禍根 全流域降暴雨釀考驗

本報記者   郭媛丹

20日8時32分, 被譽為“千里淮河第一閘”的安徽淮河王家壩閘開閘放水,蒙窪蓄洪區啓用蓄洪。截至21日18時,王家壩段水位已降至29.30米的保證水位,但淮河未來防洪形勢仍然嚴峻。從1954年至2007年,王家壩閘累計12個年份15次開閘蓄洪,為削減淮河洪峯,確保兩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滬交通大動脈的防洪安全立下汗馬功勞。但不少人也為此疑惑:為何淮河容易遭受洪災,以至於頻繁需要開閘蓄洪?

行洪不暢是主因

這次是時隔13年王家壩閘再次開閘放水,也是其建成後第16次開閘蓄洪,淮河水經此流入蒙窪蓄洪區。所謂蓄洪區,是指利用低窪地區分蓄超過河道安全泄量的超額洪水的地區。

據介紹,淮河位於我國長江和黃河之間,幹流全長約為1000公里,但總落差僅約200米,號稱“中國總落差最小的大河”,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河流流速很慢。同時淮河支流眾多,一旦全流域發生降水,支流匯水速度極快,加上中游地區河道彎曲狹窄,排水不暢,很容易積蓄洪水。此外,歷史上的“黃河奪淮入海”也是如今淮河易發洪災的重要原因。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原所長程曉陶2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2世紀末黃河南決改道,奪淮入海, 大量泥沙淤積,使得淮河失去自己的入海通道,最後在安徽與江蘇交界處“憋出”洪澤湖。“由於洪水進入湖區後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不斷淤積,以致洪澤湖的湖底比淮河蚌埠段的河底還要高,形成倒比降,造成淮河行洪不暢的局面。”這也是當地諺語“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由來。

程曉陶表示,相比往年,今年淮河抗洪條件有進一步改善。“首先淮河入海水道2006年10月全面竣工後,結束了淮河800多年無獨立排水入海通道的歷史,使洪澤湖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其次是淮河干流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2006年竣工後,按10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可滯洪85.6億立方米。政府還花了很大力氣加強行蓄洪區的安全建設,這也是王家壩閘開閘蓄洪後,蒙窪蓄洪區無須大量轉移民眾的原因。成建制的村莊都修建了保莊圩或莊台,只有零星在低窪處的房子被淹沒。”

多手段協助分洪

水利部網站發佈的信息顯示,7月10日以來,淮河以南山區普降大暴雨,淮河上中游幹流及支流史河、潢河、白鷺河等16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王家壩水文站20日8時24分最高水位為29.75米,超保證水位0.45米。

安徽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王家壩閘位於淮河上游和中游的交接點,是蒙窪蓄洪區的進洪閘。位於阜南縣的蒙窪蓄洪區是淮河干流中游第一座蓄滯洪區,設計蓄洪量7.5億立方米,相當於126個西湖的水量。蒙窪蓄洪區域有19.5萬居民,受到影響的2000餘羣眾已在20日凌晨完成撤離,轉移至蓄洪區內的保莊圩或莊台,有專門的服務隊為他們運送必需的生活物資,保證他們在蓄洪期間能夠安心生活。

除了王家壩閘開閘放水,還有一些配套調度措施來協助分洪,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旱災害防禦處處長劉國平接受採訪時表示,隨着洪水下行,下游的一些行洪區還會按照確定的調度目標,逐步地啓用和分洪來控制淮河的洪水,穩步地向下遊行進。

未來仍面臨防汛壓力

水利部門表示,目前水位下降速度低於預期。據分析,淮河的上游來水還在持續增加,加之上游和中游水位落差不同,會有大量來水淤積在王家壩。因此,目前泄洪後水位變化還不太明顯,預計之後水位還會有多次漲落。

國家防總21日決定維持長江、淮河防汛Ⅱ級響應。預計21日至23日,淮河流域還將經歷一次強降雨過程,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水利部和應急管理部之前也一直在提醒,與南方流域相比,北方河流不經常遇到大洪水,防洪工程受考驗機會和防汛經驗較少,可能會面臨着更大的防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