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讓父母在孩子眼中變得“又愛又恨”?

究竟是什麼讓父母在孩子眼中變得“又愛又恨”?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有多強?身為父母的你或許永遠也不知道。

昨晚我帶孩子去餐廳吃飯,看到了令人心情沉重的一幕。

一位媽媽帶着兒子在吃飯,孩子年紀不大,看起來10歲左右

我注意到他們是因為我覺得我們兩人很像,都是獨自一人帶着兒子出來吃飯。

跟兒子快吃完的時候,突然在他們的方向傳來一陣哭聲。

抬頭只見那位媽媽在低聲地哄她的兒子,我依稀聽到她説:“兒子,吃魚對身體和大腦發育都很好,吃了就會變聰明的。”

她的兒子並沒有理她,繼續哭。

媽媽就拍拍兒子的背安慰他,繼續一邊説:“你看,你都吃了不少了,你就把它吃完了吧,尤其是那個魚腦,特別有營養。”

兒子説道:“本來我就不喜歡吃,都是你非要點,我都説了我不喜歡吃,還要逼我。”

究竟是什麼讓父母在孩子眼中變得“又愛又恨”?

媽媽這一下就怒了,狠狠地打了孩子的嘴説:“我這不是為你好啊,都説了吃魚能讓你變得聰明,你以後不聰明點,將來怎麼比得過別人,還有,我允許你這麼跟媽媽講話了嗎?

我越聽越覺得不舒服,於是趕緊叫兒子吃完離開了。

今天回想起昨晚的這個經歷讓我忍不住想到前幾天的一個熱搜詞——#愛情中控制慾強真的是愛嗎#

今天我也想提個疑問:“親子間,控制慾強的愛真的是愛嗎?”

曾經相親類節目盛行的時候,我很喜歡追,可是過了那麼多年,有一個片段至今我都一直沒有忘記。

當時節目中談到了教育話題,有一位男嘉賓感慨:“家長們很想參與孩子成長的所有階段,他們最喜歡説的話就是,‘我是為了你好’。”

這句話也激發了現場對於“控制型父母”的討論,很多女嘉賓們也引發了共鳴:太多父母把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強加給子女,完全不考慮子女的需求和感受。

究竟是什麼讓父母在孩子眼中變得“又愛又恨”?

嘉賓就説:

“很多父母是對孩子一種深深的擔憂,認為孩子在做選擇的時候千萬不能犯錯,也不能接受孩子出現錯誤。但是,太強勢的控制,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權利,而走向反面。”

記得《奇葩説》有一期辯論話題是這樣的:

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的人生,你會按下這個按鈕嗎?

有控制慾的父母一定會,但是,孩子願意接受你為他定製完美人生嗎?你所謂的完美人生是孩子眼中的完美人生嗎?

究竟是什麼讓父母在孩子眼中變得“又愛又恨”?

答案是未知的。

但是,就以我們多數家長為孩子從小“鋪路”,但孩子面對這條“路”的反應來看。

我們嘔心瀝血絞盡腦汁費盡心機為孩子定製的未來,並沒有幾個孩子會買賬!

完美人生,應該擁有充分的選擇權。

所以父母們,最該學習的一課就是適時放手

該斷奶時、蹣跚學步時、分房睡時,狠狠心,孩子始終要學會獨立

報特長班時、選擇專業時,放放手,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

究竟是什麼讓父母在孩子眼中變得“又愛又恨”?

不要像監工那樣隨時監視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應該儘量像朋友一樣,必要時給孩子提出建議和引導。

要永遠記住,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也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不是你的私人物品。

“那些鳥兒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裏,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着自主自由的光芒。”

究竟是什麼讓父母在孩子眼中變得“又愛又恨”?

孩子終究會長大,會和我們漸行漸遠,我們要做的是精心呵護,靜待花開。

愛孩子並不是為他們設置一個“終點”,而是幫助他找到屬於他的“終點”。

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要警惕自己的控制慾,不要強加自我的意志,學會放下自己的邏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很多問題就不成問題了,親子之間的理解和接納也才更容易達成。

相反,則會人為的製造很多問題和麻煩,比如吵架、離家出走、摔砸傢俱等等。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曾説:“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究竟是什麼讓父母在孩子眼中變得“又愛又恨”?

如果我們真心實意為了一個人好,愛一個人,就應該放下控制,站在對方的角度,看見他的需要,尊重他的需要,理解他的需要,做有利於滿足他需要的事;接受對方真實的樣子,而不是自己頭腦中建構出來的形象,也不是自己希望或者期待的那個樣子。

愛是理解,愛是接納,愛是愛你真實的樣子。

一個孩子完美的人生,是擁有選擇權

一個能決定自己人生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擁有了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

一個能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的父母,是明智的,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控制慾,敢於讓孩子過自己的人生

你的孩子是否也擁有了一個明智的父母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5 字。

轉載請註明: 究竟是什麼讓父母在孩子眼中變得“又愛又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