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得了“厭童症”的大人們,請寬容人類自己

導語

孩子在公共場合的喧鬧聲,對於很多大人來説是噩夢,甚至不惜動手教訓。不少家長一提到帶孩子出門,也是擔驚受怕,生怕被人指責,乃至於有人要給自己的孩子喂安眠水。討厭吵鬧的孩子,不奇怪,但是上升到極端厭惡、不惜動手的程度,就不得不讓人思考了。…[詳細]

要點速讀

1

大人被小孩吵鬧煩到的時候,心裏不爽很正常,可也忍忍就過去,何至於耿耿於懷,為打孩子叫好,一定要家長反省呢?上升於此,便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社會病” 了。

2

每個人都曾經是兒童,善待兒童是寬容人類自己。

3

熊孩子這個概念不該變成一個口袋詞彙,哭鬧是熊孩子,愛嬉戲是熊孩子,愛發脾氣是熊孩子,愛打人、喜歡到處搞破壞也是熊孩子。沒有度的把控,就會讓所有的孩子都變成了熊孩子,討厭熊孩子變成了討厭所有孩子。

從網絡輿論看,確實不少人得了“厭童症”

前段時間,有一條新聞引發了兩派人在網絡上吵來吵去。新聞是這樣的,一名女大學生在餐館吃飯,旁邊桌一個孩童在吵鬧,她跑過去踹了一腳。事後,孩子媽説她踹到了小女孩,女大學生説自己踹的是凳子,無論如何,是用上了暴力。按照正常的思路,這個女大學生的暴力行為應該得到一邊倒的譴責,然而輿論分化了,不少人為她點贊,覺得她踢得好,對付熊孩子就該這樣,不該忍氣吞聲,有截圖為證――

今日話題:得了“厭童症”的大人們,請寬容人類自己

儘管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但是如此為打小孩叫好,還是非常地觸目驚心。“厭童症”的另一面是家長非常懼怕,甚至不惜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舉動。前些日子在微博上,有人發表了這麼一段話,結果也收穫了上千個贊,如下――

今日話題:得了“厭童症”的大人們,請寬容人類自己

厭煩兒童的喧鬧本是正常生理現象

兒童喧鬧確實更讓人抓狂,分貝高聳入雲,哭起來更是沒完沒了。就算為人父母者,恐怕也只覺得自家孩子的吵鬧聲可愛,別家孩子的實在太煩人。厭煩,很正常。還有一些科學解釋。

英國牛津大學的神經學家們做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孩子的哭鬧聲比起動物、成人的哭鬧聲來,與眾不同,能夠引發全身的應激反應,表現為心跳加速、血壓增加等等。

但是上升為一種“社會病”顯然要另當別論,而“厭童症”並非中國社會獨有

但是,大人讓着小孩,保護兒童健康成長,這些都是常識,也是成人的道德義務。被小孩吵鬧煩到的時候,心裏不爽很正常,可也忍忍就過去,何至於耿耿於懷,為打孩子叫好,一定要家長反省呢?上升於此,便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社會病” 了。

不少人把這種“病”歸結為國人特色,認為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是兒童友好型社會,成人的包容度高,而中國成人們則太自私。當然,也有人認為是中國父母太失職,不會管教孩子,所以中國的孩子比國外的孩子要吵一些,要“熊”一些,自然讓人更不能忍一些。後者是想多了,事實上,兒童發脾氣跟教養無關,是正常生理現象。前者是見得太少,許多地方都在為孩子的喧鬧聲苦惱,也常常引發社會不同羣體爭執。例如,近幾年在日本,不少社區都搞起了“反對保育園”運動,抗議政府在自己的周圍修保育園。連託兒所、幼兒園都不讓修了,不可謂不極端。而日本歌星宇多田光也在電視上批評過日本社會對媽媽的不友好,《從幼兒噪音看日本“無緣社會”》一文寫道,“她説在倫敦,無論是在餐廳還是公園裏餵母乳,都不會遭到阻止,當地人反而覺得很正常。而在日本,用嬰兒車帶寶寶搭乘交通工具,不會有任何人來幫忙。”

今日話題:得了“厭童症”的大人們,請寬容人類自己

在日本社會,一邊入園難,另一邊人們反對在自己家門口辦保育園

結合大家的經驗來看,“厭童症”病因有三――

分析起“厭童症”來,第一個原因與一個社會對公共秩序的看法息息相關。比如,在2011年之前,根據德國的法律,兒童噪聲是被禁止的,在公共場所,人們也很討厭孩子打鬧。分析起來,原因在於德國社會非常強調秩序,而兒童的喧鬧行為是破壞公共秩序的。這個經驗放在中國的“厭童症”語境裏,也有成立之處。這些年來,國人越來越反感破壞秩序的行為,插隊、亂丟垃圾、亂塗亂畫等現象都無一例外被鄙視和討伐。而普遍又認為,有兩個羣體的素質不高,總是破壞公共秩序,一是大爺大媽,二則是熊孩子和他們的父母。

第二個原因則可能與當今社會缺乏育兒經驗的現象有關。育兒是需要時間、金錢和精力的,而在普遍缺少育兒設施,且許多城市家庭都是雙職工的情況下,隔代撫養非常常見。換句話説,年輕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面對孩子的哭鬧、發脾氣,手足無措乃至不耐煩很正常,更別説面對別人的孩子。年輕父母都這樣,遑論那些根本不想當父母的人。例如微博上有條很多人點讚的評論,內容概述為,在火車上遇到一個吵鬧的小孩,投訴之後,小孩的父母只是象徵性地説了説小孩,沒有盡到責任。所以博主很不滿。父母們“積極”作為,對孩子恐嚇乃至打罵起來,恐怕是讓圍觀羣眾們滿意的態度,然而,如果知道些育兒知識,會發現,這根本沒有用,只會引發孩子更激烈的哭鬧。

今日話題:得了“厭童症”的大人們,請寬容人類自己

隔代撫養普遍存在,而社會年輕羣體的育兒經驗不多

以日本社會的經驗來看,很奇怪的悖論是,一個少子化的社會是非常需要對孩子友好並鼓勵生育的,可一個少子化的社會,一個生育意願低的社會,人們對待孩子就更加冷淡,因為“我想過安寧生活”的慾望要遠遠大於所謂的“天倫之樂”的温暖,前者我正享受着,後者對我來説太陌生,於是人們有了分歧。

第三個原因則是跟網絡羣體極化現象有關。“厭童症”其實更多是在網絡表達,可以説也是一種網絡病。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説:“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網上輕易且頻繁地溝通,但聽不到不同的意見。持續暴露於極端的立場中,聽取這些人的意見,會讓人逐漸相信這個立場。”“常識”一詞,曾經是許多中國網民所推崇的,然而這些日子,流行“反常識”、“毒雞湯”,愛護弱者是常識,愛護小孩是常識,可是“你弱你有理了”?“熊孩子我憑什麼忍”?這些極端的觀點在一篇篇10萬+的文章裏不斷傳播和被討論着,而這些有助於消解道德義務的觀點,能夠滿足人們內心逃避責任的隱秘願望,成為一種非常極端的思潮,得到一遍遍的強化和認可。

每個人都曾經是兒童,善待兒童是寬容人類自己

今日話題:得了“厭童症”的大人們,請寬容人類自己

給坐飛機的孩子多徵税?天方夜譚

1998年,《經濟學人》登過一篇文章,把兒童噪音和抽煙等行為相提並論,稱其有“負外部性”,社會中的他人要無辜為此付出成本。所以要麼就徵税,要麼就政府出面管制,以消弭這種對他人的傷害。作者建議要在飛機上設置“無孩區”,把孩子都放到一排去,並且還要對他們的機票課以重税,比大人都多。這種天方夜譚的想法很快引來回擊,一個六歲小女孩來信説――“先生,您説兒童像香煙和手機,這是錯誤的。人們不是必須要抽煙或者用手機。但是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小孩,您也是。您這樣可憐的老人還需要孩子來負擔您的養老金。請不要以大欺小。”小姑娘把道理説得異常清楚了。人類有繁衍的需求,但是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成年,不會吵鬧,不需要照顧,只要埋頭工作,服務於社會。對孩子的寬容便是對人類自己的寬容。而前文提到的德國法律在2011年做了修改,兒童噪音被剔除出噪音污染之外。

今日話題:得了“厭童症”的大人們,請寬容人類自己

一個六歲小女孩的來信――請不要以大欺小

當然,寬容不是縱容,熊孩子這個概念不該變成一個口袋詞彙

熊孩子這概念這些年異常流行,不過這其中又有多少渾水摸魚呢?哭鬧是熊孩子,愛嬉戲是熊孩子,愛發脾氣是熊孩子,愛打人、喜歡到處搞破壞也是熊孩子。沒有度的把控,就會讓所有的孩子都變成了熊孩子,討厭熊孩子變成了討厭所有孩子。

所以,理清楚概念十分重要。一般的哭鬧、嬉戲,是孩子正常生長之必要,是需要社會體諒、理解與容忍的。而4歲以上的孩子亂塗亂畫、亂罵亂打,到處搞破壞,這是和教育有關係的,需要與家長、老師交涉,用適當的手段來引導孩子。到了12歲以上的叛逆期,孩子容易受到青少年亞文化的影響而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這又需要另外的教育法了。

總之,寬容孩子正常的哭鬧聲、嬉戲聲,和縱容孩子肆意妄為是兩碼事。

今日話題:得了“厭童症”的大人們,請寬容人類自己

不是正常的喧鬧嬉戲就是熊孩子

結語

還好“厭童症”並不算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網絡上的一些萬人點讚的極端言論確實十分不正常,需要討論,需要警惕發展到線下。一個能夠包容兒童的社會,是一個正常的社會,一個有未來的社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91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得了“厭童症”的大人們,請寬容人類自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