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新聞:張大爺的新生活

在賀蘭縣洪廣鎮欣榮村生活着一對飽經風霜的老人,大爺叫張克信,大媽叫高淑蓮,老兩口都已是年近八旬了。

賀蘭新聞:張大爺的新生活

一生漂泊了大半輩子的他們總算有了一個安度晚年的地方。自2012年他們移民搬遷到賀蘭縣洪廣鎮欣榮村後,他們在這裏總算過上了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

賀蘭新聞:張大爺的新生活

張克信老人是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坪音村人。那裏山大溝深,一家一户居住相距都比較遠,真是“見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

賀蘭新聞:張大爺的新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

張大爺説:那裏十年九旱,放眼望去,全是一望無垠的荒涼黃土,千山萬壑,土地貧瘠,加上乾旱,風沙,農作物難以生長,那裏的農民每年往往顆粒不收。因為馬鈴薯比較耐旱,於是馬鈴薯這個適宜旱地種植的作物,變成了那裏的人們“救命蛋”,養活着世世代代的貧苦人。

張克信老兩口共有四兒三女七個孩子,在那個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生活,情況可想而知。

張大爺説他們那個地方不缺歷史,不缺文化,也不缺皇天后土,但最缺的是水。人們把水看的比油還金貴。

因為缺水,當地村民家家惜水如金,洗碗也只是用抹布直接擦拭乾淨。天陰欲雨時,人們是不會躲在家裏休息的。人們通常會穿上薄一點的衣服到地裏,一邊幹活一邊等雨。雨後回家,趕緊脱去衣服,把身體擦乾,就算洗過澡了。當地人把這叫做“趁雨”。

為了一家人餬口,張大爺什麼苦都受過,可還是養活不了一家人,沒辦法,70年代初,遇到景不好的時候,他不得不拉扯着一家老小外出“討飯”。

1985年,他們那兒又遭受了大旱,張大爺不得不又外出尋找活路。他幾經輾轉,來到了中衞市大戰場鄉,在那裏找到一塊荒地。他想這的自然條件不錯,要是一家人遷到這裏,肯定比在家等着餓死強。於是,他和家人在這裏搭建了一個窩棚,開墾出了一塊地,開始種起地來,當年就獲得了好收成。

當地人一看外鄉人佔了他們的地,就跑來驅趕他們。張大爺跟人家求爺爺告奶奶説好話,就差給人家跪下來。來人瞭解他們一家人實在沒活路了,才來到這裏,也就“默認”了,而且後來還給他們提供了灌溉等生產條件。就這樣,張克信一家人就“客居”在了他鄉。一晃近三十年過去了,孩子們在這裏一個個都長大成人了,而張克信老兩口卻老了,實在幹不動了。

2012年,張克信老人聽家鄉人説國家有了移民搬遷扶貧政策,他趕緊報了名。

2012年秋,張克信和老伴移民搬遷到了賀蘭縣洪廣鎮欣榮村。國家給他們統一建起了新居,給他們老兩口辦理了“低保”,每年還有兩項國家產業扶貧分紅收入。賀蘭縣總工會幫扶他們老兩口,經常來到他家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給他們辦理了醫保。前年,老伴有病住院,賀蘭縣總工會和村上,千方百計為他們解決住院費用。現在老兩口生活的很幸福。

去年,村裏搞人居環境整治,張克信覺得自己身體還可以,就報名在村裏當上了“保潔員”。

為了生計,一輩子過着顛沛流離生活的張克信老兩口,如今享受國家的扶貧政策,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張大爺逢人便説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

撰稿:程廣徵

編輯:郭亭玉

責編:郭亭玉

【來源:賀蘭廣播電視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5 字。

轉載請註明: 賀蘭新聞:張大爺的新生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