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從來沒寫過影評,這篇文章也不算是什麼影評,最多算是剖析鏡頭元素的彩蛋罷了。
《灰獵犬》是個不錯的故事,刨除其中的基督教福音派元素和其他人寫過的元素,我現在就開始對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部分進行剖析。
開頭,海軍的PBY-5A水上飛機,1942年的白五星機徽,但該機徽實際上是年中以後才開始用的,此時應有紅球在中間,這個電影在奇怪的地方穿幫鏡頭不少。
背景可以看到多艘油輪還有護航艦
HX護航隊為北大西洋高速護航隊,從哈利法克斯(後為紐約)至利物浦,運行於1939至1942年9月。雖説是高速,但這種護航隊平均航速也就12節左右。HX-25是現實存在的護航隊名,但是一個1940年3月的護航隊。
因為風浪較小,加勒比海是美國海軍驅逐艦的傳統訓練地,但實際上2個月不足以讓全艦全體人員磨合完畢,頂多解決海試中出現的技術問題罷了。
朗姆加可口可樂就是著名雞尾酒“自由古巴”(free cuba)。
這是一張“橙花特快”(Orange Blossom Special)的車票,美國東海岸30年代至50年代的一列豪華卧鋪列車,由海岸快線鐵路(Seaboard Air Line Railroad)運作,每年僅冬季開行,從紐約至邁阿密,全程為35個小時。
票面為E4型直流電傳動柴油機車,EMC公司產品。
驅逐艦的中校艦長一般需要35歲以後才可擔任,湯姆漢克斯飾演的這個克勞斯艦長是個典型的大齡未婚男性啊。
PS:克勞斯還是一個典型的德意志姓氏。
“午前更”
眾所周知海軍因為全天工作需要將每天24小時分為7個更,每個更2-4個小時(前2時更和後2時更為2個小時,為的是解決換班混亂問題)。
航行於大海上時,一艘典型水面艦艇的乘員組分為兩組,分別輪流值更,保證隨時有人以預防緊急情況的發生。在美國海軍中正常情況下處於三級戒備,在這種時候值更以12小時為1循環週期,每人4小時執勤,8小時休息;如果進入二級戒備,值更週期將相應縮短至8小時,4小時執勤,4小時休息,並保證半數武器隨時可用,以防戰鬥突然發生;而當戰鬥即將打響時,艦長會拉響一級戒備和全員戰備,此時所有人員都將處於戰鬥位置。
一般航行狀態全艦為三級戒備,原則上這種情況下所有人12小時只需執勤4小時,但是實際上剩餘的8小時他們也很難從繁重的體力活中解放出來。艦上的每個人,無論水兵軍官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例如除鏽拋光然後刷上防鏽漆,這是一種海洋腐蝕環境下永恆的任務,因為鹽蝕會從鏽蝕處趁虛而入後破壞船體。
黑人侍者,準確的説是非洲裔美國人勤務軍士。
20世紀初開始,一直都是菲律賓裔(這點可見於小説《戰爭與回憶》)把持着這一崗位。但是1932年後,美國海軍開始使用黑人服務於此,這是軍官灶專供的特權。除了軍官餐廳的4-5名黑人勤務軍士外,一般這種大小的水面艦上還有1個總廚軍士長,2-3名麪包師和2-3名廚師烹飪供應水兵餐廳。
除了燒菜外,這些黑人勤務軍士在戰鬥時還負責遞送彈藥。
這位哥們的帽徽證明他是一個准尉,兵頭將尾的位置,也是兩者溝通的橋樑之一。
這兩個水兵都戴着美國海軍標誌性的“狗盆帽”(Dixie cap),左邊穿着比較薄的甲板工作外套,右邊是帶毛領,比較厚的N1甲板服,裏面都穿着一種淺藍色的牛仔布工作襯衣。在二戰早期美國海軍中這種襯衣都只配發給下甲板(大部分都是輪機艙)人員,但很快上甲板也開始配備。
這位哥們就是副艦長,或按美軍的説法,執行官或者XO,很多情況下他才是主要管事的。在驅逐艦這種小船上副艦長還經常負擔其他崗位,一般是航海長的職務,負責每日早晚兩次使用六分儀測定緯度,進行航位推算。這裏副艦長可能兼任通信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負責了CIC的運作。
上尉執班軍官,二戰美軍驅逐艦上的上尉一般都是某個部門的直接負責人,除輪機長外都可負擔值班任務(關於輪機長的事情稍後再説),結合前後文的表現這位可能是航海部門的老大(航海長),軍銜也符合。
這位大特寫的老哥是水手長,美海軍裏的水手長十分特殊,雖然通常他們的軍銜僅為士官(看裝束最多隻是上士),但年紀一般都很大(超過40歲以上)這些人負責甲板上的所有雜務(尤其是打掃工作),身經百戰,和軍士長們一樣拽。
從側影上來看,這是一艘典型的北大西洋客貨船,速度15節以上,體型較大,用作船隊旗艦很正常。護航隊司令(Convoy Commodore)通常都是民間航運公司中退休海軍將官或上校艦長,這些人再次出山,向國家貢獻自己的能力。
HF/DF(戲稱為huff-duff),高頻無線電測向儀。在戰爭中為了防止敵方監聽,德軍潛艇使用恩尼格碼對電文進行加密變為簡短字母組合後使用短波無線電發出,而英軍使用的測向儀則可以捕捉U艇發射方位,如果有2艘以上的艦艇則可通過三角測量法較為準確地捕捉U艇位置。在某遊戲中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裝備。
這裏可以看到車種,車種並不直接調節速度,而是通過電信號告知底層輪機艙進行調節的簡單聯絡方法。
順便,“Ahead full”這個車鍾令原則上是錯誤的,應該是“Ahead flank”才對。弗萊切級驅逐艦能開到36節對於推進系統的壓力已經很大。
此時艦長拿起的話機並不是艦內聯絡系統,而是TBS(Talk Between Ships),二戰時期美國海軍使用的一種艦際甚高頻無線電通話器,與今天的海事甚高頻無線電頗有相似之處。
“迪基”號,一艘十分常見的加拿大“花”級輕型護衞艦,二戰時期哈利法克斯和聖勞倫斯河沿岸的港口為皇家海軍和加拿大皇家海軍建造了130艘“花”級輕型護衞艦,佔該級總數的一半。這些造價9萬英鎊,短粗壯碩的傢伙武備十分貧乏,僅有1門4英寸(102毫米)主炮和小口徑機關炮,使用老式三脹式蒸汽機,單軸,最大速度只有16節上下,但具備強大的反潛火力,裝備了最早的反潛火箭彈,並攜帶了比艦隊驅逐艦更多的深水炸彈。
上圖為經典反潛戰電影《滄海無情》裏出現的“花”級三脹式蒸汽機。
雖然“花”級速度慢,但比起最大速度12節,在驚濤駭浪之下甚至更慢的船隊也綽綽有餘。
正確的翻譯是全員戰備(General quarters),皇家海軍和其他英聯邦海軍用的是Action Stations。對於包括美國海軍在內的大部分海軍來説,全員戰備的演練是最為重要的,全體艦員必須儘快進入自己的戰鬥位置;爬上爬下,進入左右舷,戴好頭盔,穿好救生衣,扣好所有襯衣紐扣,束緊,把長褲褲腳塞進襪子,確保橫飛的火星不會點燃它。當所有人員各就各位時,戰位負責軍官將會向艦長彙報“準備就緒”(manned and ready)。
該水兵在甲板服外套了一件木棉救生衣(Kapok Life Jackets),這在當時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裝備。很多國家例如英國或者日本只能簡單地在腰上圍一圈類似自行車內胎一樣的充氣救生帶,而這種缺乏人體工程學的設計很容易造成頭朝下溺斃的慘劇。
左邊這個士兵戴着一個非常古怪的鋼盔,實際上是美國海軍特有的MK2型通信鋼盔(Mk 2 talker helmet),這種鋼盔故意做的很大使得可以容納一套耳機和通話器。一般來説戴這種鋼盔的都是通信兵。
這是一門帶有雷達射控系統的四聯裝博福斯水冷機關炮,為1944年出現並裝備弗萊切級的武器,1942年出現明顯是穿越了。由於這個電影裏各種船隻穿越的非常多,也只能一笑了之。
弗萊切級擁有的早期CIC,實際上是從通信室改成的,位置在艦橋的正下方。CIC本身的出現與雷達及聲吶等技術裝備的出現以及各種信息、情報融合有很大關係,雷達本身就是一種無線電發射器,所以早期CIC的負責人多半是通信部門的老大。電影裏副艦長直接坐鎮CIC指揮,可能是因為在跨大西洋的長距離航海中需要二把手坐鎮,也有可能是因為他本身就是通信軍官出身,負責CIC合情合理。
這是美國海軍第一種微波搜水雷達,SG雷達的顯控台,使用PPI(Plan position indicator,平面位置顯示器),在玻璃罩下面是一個老式的小型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器。電影裏為了藝術效果以及方便現代人理解,把雷達顯控台做大了一點。
顯控台上有一著名塗鴉“基萊到此一遊”(KILROY WAS HERE),這個塗鴉伴隨着美國大兵走遍世界。除了《灰獵犬》外,伊斯特伍德出演的戰爭片《凱利的英雄們》(戰略大作戰)的末尾也出現了。
這裏可以看到艦長戴上了M1鋼盔,CAPT就是Captain的縮寫。
如果不減速主機噪聲會對聲吶使用產生影響。22節是QC聲吶可以使用的速度。
美軍驅逐艦使用的標準聲吶,QC聲吶,顯控台的CRT顯示器經過了美化和放大,但基本一致。
比起需要雙手轉舵輪定向,沒有顯示器靠耳朵聽迴音的英國佬TYPE 144 ASDIC要方便很多。
以上為深彈投射滑軌及MK6型K炮發射深水炸彈的鏡頭,深彈為傳統的圓筒狀,可能是MK6或者MK7型。美國海軍在1943年後開始採用較為流線型的MK9深彈(見上圖),下沉速度更快。
首戰告捷,由於薄膜干涉現象,潛艇的重油在海面上漂浮形成了奇怪的顏色。
英國海軍部,準確的説是皇家海軍西部航道司令部(Western Approaches Command)負責愛爾蘭以西這段被稱為“西部航道”(Western Approaches)的海區作戰任務。
這裏犯了個小錯誤(恐怕不熟悉海軍的人都有可能犯的),“officer of the deck” 指的實際上是“上甲板軍官”,與輪機部、小賣部、廚房、醫務室等“下甲板”(below deck)崗位的勤務或機械人員不同,“上甲板軍官”屬於傳統海軍指揮和作戰崗,天生高人一等。輪機部門的技術軍官不能負擔作戰指揮任務,甚至在傳統上不認為是海軍水兵而被當成是燒鍋爐的雜役(輪機兵是工業革命後才出現的崗位,不屬於傳統海軍的一部分,當然也和他們可能沒接受過相關訓練有關)。被稱為“黑幫”(Black Gang)的輪機兵通常與甲板水兵“拖把騎士”(因為他們總是不停的洗刷甲板)處於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這是個舉世皆準的道理。
所以即使是軍銜相同甚至略低,上尉航海長也可以對輪機長幺五幺六。
“卡德納”號救援艦,非常類似於美國海軍“切諾基”級艦隊拖輪,也有可能是近似型號,類似輔助艦型非常多而龐雜。
緊接着是非常傳統的“魚雷節拍”過場。
副艦長此時也戴上了鋼盔,XO就是“副職指揮官”與“正職指揮官”(CO)相對。
U艇,可以看出大多數都是最經典的VIIC級潛艇,指揮圍殼上塗的東西太有個性,保守的德國人一般也不會整,主要還是美國人腦補的。
比起水下最大8-9節的蠕動速度,二戰潛艇的水面速度可達15節到20節,比起最大速度12節,普遍不到10節(按電影描述)的護航船隊綽綽有餘,水面航行可以方便佔據最佳陣位。
在20世紀初的技術革命後,海軍艦炮可以在火炮指揮儀的統一指揮下開火,二戰美國海軍更是第一個普及了RCS,也就是由火炮指揮儀遙控射擊,炮位只需要裝彈。本炮控制意味着指揮儀將開火權利下放給了各炮位,由各炮位炮術軍官及士官自我判斷開火時機和角度。
夜間紅色照明,現代海軍仍然保持了這一傳統。
紅色照明下人更不容易疲憊,而且眼睛更加適應由亮到暗的環境。
與大型郵輪超近距離會船這種刺激的場景一般很少會發生。
這裏U艇發射了一個水聲誘餌(Sonar decoy)
類似的裝置結構十分簡單,由一個裝滿氫化鈣的直徑約10釐米的金屬罐組成。它由一個被戲稱為Pillenwerfer的彈出裝置發射。當與海水混合時,氫化鈣會產生大量的氫,這些氫會從容器中冒出,從而產生虛假的聲納目標。
這裏説的就是Pillenwerfer,意為“藥片發射器”
電影主角“灰獵犬”號佈景全部在保留至今的弗萊切級“基德”號驅逐艦(USS Kidd DD-661)上拍攝,這句台詞頗有彩蛋的味道。
德軍潛艇侵入盟軍TBS的甚高頻無線電頻道,現實中發生這種事的概率很低,盟軍很早就普及了甚高頻無線電通信,德軍潛艇不具備類似的設備,也無從侵入頻道。
灰狼一通威脅,但牧羊犬不為所動。
夜間由於視野不良,大部分潛艇選擇水面攻擊,在大西洋戰役早期效果頗為不錯,但等到盟軍(主要是英軍和加軍)普及了對海雷達以後,這一戰術顯得不是那麼奏效了。
極光,北大西洋的磁緯度較高,看到北極光的概率很大。天空搖曳的極光和海面上混戰的海軍將士,很自然而然的想起北歐神話中的一個説法:極光是女武神瓦爾基里們盔甲和盾牌的閃光,這些女神們負責將戰場英勇犧牲的英魂們帶回阿斯加德的瓦爾哈拉神殿。
雖然略誇張,但是實際上水面航行的U艇不像想象中那麼笨拙,反倒十分靈活。
激戰過後是海葬環節,這裏下令的應該是上甲板資深軍士長。
沉沒的“鷹”號驅逐艦,這艘驅逐艦不是英國皇家海軍使用的任何一艘驅逐艦,實際上她的原型是鼎鼎大名的波蘭驅逐艦“閃電”號1941年狀態(主炮為4座雙聯裝QF 4英寸MKXVI艦炮),該艦由英國塞繆爾&懷特船廠建造,作為博物館艦保存至今,“鷹”號舷號和塗裝都與“閃電”號紀念艦完全一致。
再度進入緊張刺激的獵殺U艇環節,“灰狼”艇長再度大放厥詞,但發射的魚雷卻沒有引爆,實際上魚雷引信失效這種事情十分常見。
艦炮水中彈擊中潛艇的概率很低,雖然不是不可能,但針對這種劇情還是一笑了之比較好。
任何潛艇企圖與水面艦正面對抗都不太現實,更何況是武裝到了牙齒的艦隊驅逐艦,所以很快就被打爆了。
PBY-5A“卡塔琳娜”,英軍也有使用,被稱為“卡塔琳娜”MKIIIA,僅接收12架,可能是製作商懶得搞新模型。這裏出現了一個穿幫鏡頭,前一張圖上的“卡塔琳娜”機翼上的是美軍機徽,下一張卻變成了英國皇家空軍的C型機徽。
這裏機翼掛載的是美製AN.MK41型航空深水炸彈,實際上英軍自用的航空深水炸彈與艦載深彈更類似,當然怎麼解釋都説得通。
航空深彈轟炸下“灰狼”歸西,可喜可賀。
全劇終前的最終合影,這裏也暴露出了“哈里”號的原型,雖然可能因為種種原因,主炮改成了1945年才出現的“大膽”級的QF4.5英寸MKV型,但依靠輪廓和上層建築,可以相當簡單的判斷出其原型:部族級驅逐艦,這應該是以當今唯一一艘現存的部族級驅逐艦“海達人”號為原型創造的,有意思的是“海達人”與“閃電”號在二戰中曾於同一個驅逐艦支隊服役,關係緊密,也算是一個有趣的小彩蛋了。
那麼,本次的電影剖析到此為止,感謝各位老爺的觀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