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新人還得靠聯賽
“張卓是誰?”“王旭是誰?”採訪本屆全運會男籃成人組的記者互相打聽着場上的北京隊球員。除了北京媒體,就算經常採訪CBA的記者也很少能説出個一二三來。
9月7日,廣東隊球員易建聯(右一)在比賽中上籃。新疆隊以73比62戰勝廣東隊,晉級全運會籃球男子成年組決賽。 新華社記者 李俊東 攝
其實,不僅北京隊的全運男籃陣容重在鍛鍊新人,記者翻閲了男籃成年組比賽秩序冊後發現,每一支隊伍都有很多陌生面孔。這源於本屆全運會的一項新政――每支隊伍1995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運動員至少有5人(必須在最終確認名單內,且上場比賽人數至少2人)。
“中國籃協的目的可能還是為了給更多年輕人鍛鍊的機會吧。”廣東隊球員易建聯對這項新政談了自己的看法。強制規定上場人數確實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多鍛鍊的機會,但總體來看,年輕球員的比賽場次似乎還是有點少了。滿打滿算,全運會男籃成年組決賽階段的比賽一共也就7場球。指望7場球就能讓年輕球員學到很多東西,似乎不太現實。
自姚明執掌中國籃協以來,鍛鍊新人便成了很多改革措施的共同指向。例如,將中國男籃一分為二,設立紅藍兩隊,並大量邀請年輕球員進入國家隊。其用意很明顯,就是利用兩年的空窗期鍛鍊新人,為國家隊征戰2019年男籃世界盃和2020年東京奧運會打基礎。
在8月初結束的首屆男籃亞洲盃上,杜鋒率領的藍隊參加了比賽。杜鋒帶上了新人――胡金秋、於德豪、吳前、顧全、曾令旭。然而,除了胡金秋一人表現可圈可點,其他年輕球員甚至一些老隊員的表現並不能令人滿意。無緣4強後,杜鋒在接受採訪時説:“聯賽需要給國內球員更多的鍛鍊機會。”
杜鋒的願景是好的,但真的能實現嗎?前不久,CBA公佈了未來5年的規劃。其中,飽受詬病的亞洲外援政策有所調整――第4節比賽和季後賽時,亞洲外援與其他外援一視同仁。換句話説,擁有3外援的球隊在第4節和季後賽中也只能使用2名外援――這是一個進步;但與此同時,4節6人次的外援使用政策在今後5年不會改變,這又讓人有些失望。俱樂部的老總們認為4節4人次的外援使用政策將降低比賽的觀賞性,進而影響他們的錢袋子,於是否決了這項提議。
料想未來5年,CBA仍然是外援唱主角。關鍵時刻,本土球員還是旁觀者,而非參與者。如果聯賽不能給更多年輕人提供鍛鍊機會,那麼寄希望於全運會、亞洲盃、乃至世界盃預選賽鍛鍊新人,結果恐怕也難言樂觀。
當然,姚明領導下的籃協也有難言之隱。中國籃球現階段僅有CBA一個高水平聯賽,既要開發聯賽的商業價值,注重比賽的觀賞性,又想給本土球員更多鍛鍊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確實讓管理者有些難辦。但這個問題真就無解嗎?我看未必。
古語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但願管理者和所有俱樂部投資人能夠拿出更大的智慧和勇氣來,為中國男籃的未來再出一份力。千萬不要讓中國男籃重走男足的舊路――到那時,只怕真就晚了。 (本報天津9月7日電)